跨界艺人王辉

时间:2014-05-16 16:50 栏目:艺人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5,625 次

作者:顾慧妍  来源:投资有道13年4月刊

王辉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联系“艺术”与其他行业的纽带,并推动公共文化艺术这个系统的整体发展,这也是他成为跨界者的理由。

从小在京剧团中长大,唱念做打样样在行,受家庭熏陶,他热衷于画画,并极度享受画画所带来的快感,直到高中才知道凭借专长居然也能够考大学。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王辉,目前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老师、雕塑&公共艺术家,但严格的说,他是一个跨界者,扮演着除此之外的更多的角色。

1998年,王辉完成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士学位之后,赴法国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研修艺术与空间专业。他后来还获得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硕士学位,并于2007年建立LINK+公共文化艺术机构。

王辉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联系“艺术”与其他行业的纽带,并推动公共文化艺术这个系统的整体发展,这也是他成为跨界者的理由。

2012年底,王辉在上海双年展的开幕式所做的行为装置展览中,用从路边烧烤摊所带来的灵感,将金属烤架做成了一段文字“what a wonderful world”。

“站在天台俯视,你看到的整个是火,我认为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所有开幕的人都在吃这件作品所烤出来的东西,而这件东西的意义也许是天上的才能够看明白。”

  跨界人王辉

我们可以用三种身份来定义王辉:教师、艺术家、策展人。

区别于教师的职业,王辉将“艺术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对待。他认为,艺术家是一个神职,社会中必然要有这样的人来传递一些真实的东西,这些真实的东西才有力量,才能够对社会产生影响。

“人类在远古之时,受生存的驱动,感官系统是最为灵敏的,但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原本的这些能力在退化与缺失。而那些天生具有灵敏感官的人,就是那些被我们称之为具有艺术天赋的人,便很有可能成为艺术家,用他的声音、身体、色彩等与我们分享情感。”王辉说。

策展人是王辉的第三个身份,这个身份也使得他游走于各行业之间。王辉坦言,自己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中,虽然形式相差巨大,但却是在做同一样东西-分享。“在教书过程中与学生分享经验、技术、理解,这是在传承艺术;在创作过程中与观众分享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这是在创作艺术;在同其他行业交流时是在分享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其创办的LINK+公共文化艺术机构似乎也正在承担着这样的一种理念,“我希望能够将他打造成一个艺术家同各行各业的人对话的平台。”王辉说。

在这一平台上,王辉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收藏家”。

“我想对收藏行为做一个正名,收藏并非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

在他的概念中,收藏实际上是在收藏“记忆”,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例如,小时候收集糖纸、火柴盒、邮票等,他这种收藏并不需要很多钱,同时也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回报。

“我和太太每年的结婚纪念日,我们会喜欢买一些年轻人的作品。首先,我们喜欢。其次,价格不贵。但可能这笔钱,对那个艺术家来说,能够让他维持他的生活,或者能够帮助他创造出更多的新作品东西,我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推荐的状态,让我们多一个理由去收藏。”

当然,他也表示,收藏的理想状态是收藏者出于喜欢而收藏这件物品,而刚好这件物品又能拥有一定的升值能力。

他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抱着这样的心态进入到收藏领域内,为这个领域注入更多的力量。初学者可以从两方面入门。其一,多参观已经被大众认可的艺术,如美术馆、博物馆内的历史藏品,了解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其二,可以尝试收藏年轻的艺术家的作品,并与艺术家建立交流。

体系推动者王辉

这两天王辉很忙,不仅仅是忙工作室的搬迁。最近很多人找他,希望得到建议,原因是这些人欲投资艺术,而不知应该如何做起。投资人的激情让王辉觉得有点手足无措,“这似乎让这个产业的幸福来得太突然。”

王辉坦言,多年前和艺术家讨论买断作品,或者是将作品打包做成产品发行,这会让艺术家们认为是对他们的侮辱。然而,发展到今日,艺术品基金的发展势头让人们咋舌。

“中国文化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速度太快。从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到只能用金钱来衡量,如今的文化是太有价格而忽视了价值。”

由于国家的政策导向,很多热钱开始抢占“文化产业”这块肥肉。在王辉遇到的很多人中,如果不是觊觎文化产业的发展,他们会认为艺术乃至于文化这个东西是完全是无用的。

作为公共文化艺术家,王辉更希望对文化尊重的人来去做一些东西。他将文化比作戏剧或电影来谈,要有投资人、制片人、导演、演员、发行、推广等各方要素,其实目前这些要素在中国都不缺,唯一缺的是他们之间的一种对话机制。以前大家各自为政,由于观念之间的差别,彼此之间没有对话。而如今,对话本身却变成了最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媒体应该扮演对话的载体的角色。“而我在其中更乐意去扮演推动这个系统在前进的角色。”王辉说。

艺术家王辉

王辉即便是如此多面之人,但也离不开对其本身艺术创作方面问题的探讨。

“我有强迫症,完美主义,这或许是艺术家们的通病。”王辉说。他认为,过于追求完美会让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出现瓶颈。

他自己也曾陷入这样的困惑中,心中有无数灵感而无法实现,即便是作品即将完成,但也会在自己无尽的修改中而半途而废。“我也写剧本,有一个剧本我写了11年,一直在调整,调整到我自己都认为烦了,因此这个剧本至今未完成。”

王辉正在调整这样的状态,他给自己下了死命令。计划如今每年要将近百件作品实现出来,并且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他们成立。“艺术没有对与不对,好与不好的,如果你不去实现你的灵感和想法,那么这些东西都将最终走向灭亡。”

目前,王辉正在为下半年的个展准备相应的作品,“近期我对文字很感兴趣,例如,在作品中,我会把一本书用手擀成鞭炮,然后展览的时候就点着它,并将燃烧之后的碎屑收集起来。我想表达的是一种冷暴力,所有人越来越像是在流水线上的产品,我们的思想,在某一系统中被扭转,我们产生的东西会被回收。”

事实上,“70后”的王辉已经算是青年艺术家中较为成功的一员,往往有更多的艺术家徘徊在坚持艺术与改行之间。

王辉认为,当下众多青年艺术家追求的成功具有很多层面,首先是能够生存,能够成功的成为一个艺术家,这是很多艺术家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鸿沟;第二个层面是能够突破自己,突破生存的压力,达到个人的知名度。“很多艺术家拥有了商业性的支持,这就需要艺术家自身在商业的大潮中,抓住自己,我非常不认同与画廊签约,自由度会非常低,很容易会变成生产工具。”

另外,第三个层面如何突破技术对自身创作无形中的束缚。“想要达到哪一层面的成功,就看艺术家自己如何去选择。”

王辉说,他的理想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找到真实的自己,即便困难重重,但是他正在努力缩短自己与理想之间的距离。

王辉

  王辉

雕塑&公共艺术家

现工作居住于上海

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公共艺术学院

分别获得雕塑专业学士学位

综合媒体景观雕塑硕士学位

曾研修于法国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L’ENSAD),艺术与空间专业(ART&ESPACE)

现任教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