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笔抒写的白色张力 刘国松与他的水墨画改革

时间:2014-05-04 16:30 栏目:艺人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5,334 次

作者:罗梅芳   来源:投资有道12年6月刊

  刘国松的“以白代黑”的艺术创作理论,使中国水墨画的传统画法遭到颠覆性的改革,也因为表现方式的不同,他所拿起的笔,居然是一把用于刷炮筒的刷子。

作为艺术家,刘国松的一生也充满艺术色彩。且不说生于北而长于南,学画于中国而扬名于美国,更为重要的是,曾一度痴迷于西洋画的他,却转而在中国水墨画领域开辟了新天地。“中国画的现代化”理论提出后,他躬行于将新技法融进水墨画的表现上,除了如弃敝帚般地丢弃传统画笔外,白色线条也取代了黑色的线条,跃然于纸上。

刘国松

  “老庄思想里有’以白代黑’的理论,黑和白是一体的两面,在表现现代画家的思想情感时,更具有无限的张力。” 刘国松的这一番理论,使中国水墨画的传统画法遭到颠覆性的改革,也因为表现方式的不同,他所拿起的笔,居然是一把用于刷炮筒的刷子。

  “刘国松纸”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用“浪子回头”来形容刘国松的绘画旅程。十四岁就开始涉足中国传统画,但在1951年进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后,曾一度沉湎于西方油画的学习。期间,印象主义、浪漫主义、立体主义以及巴洛克美术深得其心,同时也写了不少鼓吹西方油画的文章。

当时,中国的美术界呈现两种风气,一种是袭承传统绘画的技法,在发展了几千年的高度完善的中国绘画中艰难地希求一隅,但大都难以突破画地为牢的现状;而另外一种是模仿西方油画的新技法和理论,逐渐舍弃了传统画法。显然,刘国松无疑就是后者之一。

然而,对于油彩与画布的日渐得心应手,却没有让刘国松找到真正的出路。“当时我突然迷茫,不知道该怎么画了。”毕竟,习惯了以写意为主的中国绘画心理,要适应西方的以模仿真实为主的绘画,作为中国人,或多或少有点“先天贫血”。但是中国绘画的各个领域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要有所建树实属不易。

“有没有一个中西方画法的融合点?”一向艺术创作颇“不安分”的刘国松意识到一味追随模仿西洋现代艺术思潮的行不通,“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他开始把投入西画的视线转回了中国画,并寻找突破口。1961年,“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建立二十世纪中国绘画新传统”的口号被他提了出来。

“眼看着政治、军事与经济都开始现代化,而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水墨画,长期以来一直被’书法即画法’的理念束缚,被认为不用中锋就画不出好的画。一支笔被上万的画家画了几千年,还能有什么新意?”中国画的现代化也因“五月画会”的成立而兴起,他一跃成为了“改革派”的代表。经过两年的尝试,1963年,他开始用白色的线条画画。

为了获得白线条,他颇费苦心地自创了“撕纸筋”和“抽筋剥皮皴”的画法,发明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刘国松纸”的画纸,要求纸厂在纸张表面做上纸筋(树皮未腐烂后比较硬、老的纤维),画时就用刷炮筒的刷子替代笔,由于纸筋能够把墨挡住,当撕掉上面一层纸的时候,白线条就出现了。由于是根据纸筋做的,所以构图就千差万别。“这是受限于纸筋,更是受惠于纸筋。”刘国松调侃道。

而在此之前,已有著名画家林风眠倡导“调和东西艺术”的口号,曾一度受到蔡元培的赏识,被聘为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但最终改革理想未见成效;而后来的刘海粟,因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

刘国松同样未遇上良好的艺术革新环境。回应他革新理论的,除了寥寥的几位支持者外,便是业界的一片哗然声。一些人甚至以为刘国松在刻意破坏中国文化。“当时要不是有人求情,我的牢狱之灾将不可避免。”

雪峰互望
雪峰互望(西藏组曲120),年代:2009年

  写意也须试验

如林风眠在《中国画新论》里所说的,西方绘画在描写和构成方法上注重于模仿自然,常过于机械。而中国的绘画重视精神,倾向于写意抒情。而在表现方式上,刘国松认为无论工笔抑或写意,都是抽象线条的组合。“不如西方真实,中国的艺术里都是高度的概括,是属于抽象的艺术。”因此,在绘画手段上,原料、工具、技巧、方法等方面都不应加以限制。

“为了更好地表现中国画,艺术家要像科学家一样注重试验。”他认为,基于绘画是一种用技法为表现符号的艺术,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和面;皴就是肌理“,只有不断地寻找合适的表现手法,才能自由地表现艺术家的心绪。

为此,他提出”先求异,再求好“的理论,用以区别传统的画法。”求异“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传统的画开拓领域,而”求好“则是最终的落脚点。”真正好的作品,是能够酣畅淋漓地表现作家的内心情感的作品“。这让刘国松一直致力于新技法的探索,以表现不同时期的绘画构想。

“很多的技法都是试验出来的。画室就是实验室,只有新的技法才会有新的风格。”除了“国松纸”、“炮筒刷”,他还用拓墨渍墨、裱贴、喷刷、背染、滴流等方式手段尝试画画。

当然,随着技法的不断创新,有感于传统“胸有成竹”画法的局限,他提出了“画若布弈”的口号,“画画一定要像下棋一样,随机应变地走一步算一步。哪怕刚开始画的时候,只有模模糊糊的感受,但随着后来的不断深入,就能自然而然地慢慢呈现出构图。”

也正因为刘国松观点的激进和画风的独特,在去美国之前,台湾少有人愿意聘他去美术系教书,他只能在台湾中原大学建筑系谋了个职位,只教水彩和素描。这意外地因祸得福,让他发现了学生画建筑图用的硫酸纸也是很好的表达绘画的工具,这让他欣喜若狂。

由于他极力推动中国20世纪中叶的抽象表现主义,将山水与抽象的符号、新的表现技法融为一体,备受关注之余,也终于赢来了他的机遇,并一发不可收拾。其作品被美籍华人李铸晋教授发现后,他获得美国洛克斐勒三世基金会(The ?JDR 3rd? Found)两年环球旅行奖,并有了在美国举办个展的机会,此后便纷纷有人邀请他去办个展。如今,“白派”已经走进各大美术馆里,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其中。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