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6-04 17:14 栏目:新青年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8,061 次
作者:李启超 来源:投资有道14年3月刊
他们是一群70后,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和兴趣爱好,他们是一个群体,却又有如一个个体,正如郑国谷所说,他们三个人是三位一体的:“陈再炎学书法出身,是我们的活字典,但凡是跟传统有关的东西,在他那里基本都能找到答案;孙庆鳞则对社会上所出现的新事物有着非常高的敏感度,而且会很好的把握住这些新事物所带来的信息。阳江组的核心就这三个人,我们从不同的领域出发,用各自的长处进行互补,有如一个人,却又不会真的如一个人那般很容易将思维陷入某一个境遇中无法自拔,因为其他人会随时把他拉回来。”
阳江组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单从名字上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暴力电影中的黑社会帮派,而不是学术领域内的艺术团体……对于熟悉他们的读者而言,这个看似不偏不倚的名字其实非常暧昧,好玩,讽刺,甚至有点儿危险的意味…就是在这样一种不确定而多少有些滋生事端的自我命名下,阳江组创作了大量富有原创力但也引来不少非议的“艺术项目”,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外当代艺术图景。
“大佬”郑国谷
郑国谷很小的时候“搞艺术”就被深深的烙印在了内心深处,那个时候最喜欢整天跑来跑去在街头巷尾的墙壁上涂鸦,“画的最多的主题是中国打美国,对我而言画这些东西完全没有理由,基本上是因为那个时候的全民意识形态,共体的意识影响到了每一个小个体,甚至于那时候根本不知道美国是什么,只觉得绘画是一种游戏。”也正是这样的游戏一步步的引导着郑国谷走上了艺术之路。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他要进好学校,还需要一门专才,报名的时候父亲替他报了绘画,幸运的他凭借着父亲手把手教的线条简单的太阳、海鸥、水完成了在老师面前的表演,走进了这所学校便再也离不开画画了。他特别喜欢接触那些画画好的人,也正是这些人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标杆,“高中时我去了一个同学家,发现他的哥哥正在准备考美院,他画的那么好一下子成了我的偶像,而那时偶像每天努力的目标就是考美院,我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美院,但为了向偶像看齐,我也决定以后考美院,更幸运的我最后进去了。”
读美院期间郑国谷一点都不让人省心,刚进去半个月就腻了,感觉跟在家里没什么两样,在家里做什么到了那里还是做什么,结果就迷上了体育课--踢足球,最让他自豪的莫过于带领版画系第一次拿到了美院的足球联赛总冠军,这也是他学生时代的最美好回忆。“那个时候在想,画得多好也没用,只是一种技能的训练,但是足球能拿冠军,起码就是一种突破,在美院的突破,打败那些踢球很好的队伍不就是一件很不错的作品吗?”
艺术家们的最好时代
70后艺术家的成长环境要艰难许多,很多美院毕业生没能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下来,郑国谷说:“93年的时候艺术家职业化才刚刚开始有苗头出来,但很少人敢于脱产,尤其像阳江这样的二线地区,周围一些朋友迫于生活压力都放弃了,可能自己有些天赋吧,可以一心两用,边工作还能够继续搞艺术创作。做建筑设计工作为我带来了能够解决生存和艺术创作所需的资金,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创作空间和与社会打交道的经验。在那个封闭的时代,美术馆展览和画廊也很少,等于我在阳江连考虑空间都没有,那个时候只好在街头巷尾、建筑工地搞创作。”
“那个时候毅然的决定回阳江发展,很大的程度是因为这里没有艺术的土壤,可以自由的开发,灵感和创造力对每一个艺术家来说都是公平的,不是说非要到北京、纽约等所谓的艺术中心创造力就会增加,我们上一代艺术家之所以要到这样的艺术中心里去,其实是因为当时资讯的不发达,必须要靠近这个中心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但现在全球已经一体化了,打开电脑很快就能够了解到全世界的信息,所以我们的创造力一点都不会比身处中心的人少。而且在阳江少了很多公关,不用把时间浪费在应酬上,也省得因为交际过度导致没有时间静下来想自己的东西。”
“艺术就是幻觉,就是一张白纸,艺术家就是一些制造幻觉的人,艺术的价值就是这张白纸所附加的一种精神价值,现在已经开始走向最好的时代了。”郑国谷、陈再炎和孙庆麟三个兴趣相投的人的思想碰撞让他们开始有了组建这样一个艺术团体的想法,他们此后的行动最后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改变了我们对艺术创作的固有看法,也改变了参与创作过程的人(包括艺术家本身,家人、朋友、各界专业人士和公众)生活和做事的方式。
这个艺术小组最大的特点也在于除了上述三位核心成员,其他的人员是不固定的,随时会有新的成员参与进来,就好像阳江组工作室更多的像是一个朋友聚会,人们聚在一起随性而为,喝酒、猜拳、念诗、喝大了光着膀子用筷子写书法等等,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这些来往不定的成员身份各异,有做刀具的(老莫)、热处理的(林蓬喜)、做广告的(四色军)、做园林植物的(许超),也有书法爱好者和凑热闹的闲人。他们几乎没有哪一天不喝酒的。他们大部分的书法作品都与酒有关,他们曾经开设了一个博客,名字就叫做“醒时墨在”。经常来往的朋友带来不同的刺激,很可能就是下次展览最重要的作品元素。最早期的书法园林就包含了所有这些朋友写下的书法--揉成一团浇上蜡成为一个凝固的瀑布;松树则肯定是许超栽种的;广州三年展上的观念作品的广告牌出自四色军之手。每一个人最为普通的手艺在这里都成为神奇的招数。
阳江组与酒
阳江组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创作中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喝酒使他们进入一种完全癫狂的状态,却又给了他们更大的解脱。这一团体最具原创力和感染力的作品,通常都是在醉酒中完成的。也因此有了这样一个小插曲,有一天他们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走进工作室,发现地上多了一张书法,创作手法和风格从来没有见过,然而却没有人存在关于这张纸的一丁点记忆,每个人的思想在此刻全部断片了。
“为了抓住‘真凶’,我们在工作室装了视频监控,在此后又发生类似情况之后,原来这是酒醉时的一次无意识创作,我们叫灵魂间接性出窍,也是与灵感的一次直接汇合。此时的作者完全忘记了现实中的书法规则及这不可那不可的条条框框。”郑国谷说,“后来我们尝试了几次都没办法在清醒的状态下作出这样的创作,原来我们在清醒的状态下被很多法则玩弄了,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写书法所讲究的那种‘气’吧,因为身体的原因我们没有那么强的气,所以借助酒气驱使全身,达到了这样一种境界。”
境界虽然找到了,但付出的代价同样是不小的,阳江组的身体差点垮了,阳江组2010年的个展(松园:今日猛于虎)之后,郑国谷不再喝酒,他开始敲打筋脉调理身体,同时也在工作室设立了一个临时的坛场:黄色绸布后面供奉着菩萨和高僧。一直以来潜伏着的对于易经、风水和佛理的兴趣变得浓厚。也是从三年前开始,阳江组每天下午都会定时品茶讲禅。“没有身体资本再去喝酒了,觉得身体内有东西再挂着你,催生了很多的烦恼,因此我们应该要注意养护这种身体资本了。养护身体最好的方法就是禅茶一味--喝茶,在喝茶的状态下,整个人都会静下来,这个时候身体内的杂质就挂不住了,自然而然的开始往下掉。”
阳江组
创于2002年,前身是阳江书法小组,包括郑国谷、陈再炎和孙庆麟等艺术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艺术创作集体,在2005年更名为阳江组。他们主要在广东阳江,一个珠三角边缘的小城市工作和生活。其创作涉及书法、绘画、摄影、录像、综合材料、大型装置、建筑、行为等多个领域。
成员(从左至右)
孙庆麟 陈再炎 郑国谷
1974年生于阳江 1971年生于阳春 1970年生于阳江
个展纵览
2012 板球亭子,饭后书法,伯明翰,英国
2010 松园--今日猛于虎 II,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
2006 鼠牛虎兔龙蛇,北京
2002 你去看书法还是量血压?世界机构,阳江
2002 公元2002年在上海,阳江有大事发生,上海
群展摘编
2013 第5届奥克兰三年展,奥克兰,新西兰
自治区--如何(在反抗,占领及起义年代中)制造自我生成的空间,广州
2012 第43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瑞士
2011 蜡-当地雕塑中的感知,Gl Strand美术馆,哥本哈根,丹麦
2009 深圳香港建筑/城市双城双年展,深圳/香港
第十届里昂双年展,里昂,法国
2008 白夜生长,Bonniers艺术中心,斯德哥尔摩,瑞典
马、羊、猴、鸡、狗、猪,第39届巴塞尔博览会,巴塞尔,瑞士
松园,艺术无限,第39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塞尔,瑞士
‘85以来现象与状态系列展之三:广州站--广州当代艺术特展,
广东美术馆,广州
2007 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卡塞尔?德国
中国欢迎你,愿望、努力、新身份,格拉茨,格拉茨
真实:中国当代艺术,利物浦泰特现代美术馆(2007年3月30日至6月10日)
2006 第五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水墨, 生活, 趣味--要想甜加点盐,
深圳
迷乱之城,北京
渗·移景和幻想--实验水墨展,广州
2005 第二届国际三年展, 中国广东美术馆
黑极生像,中国深圳
跟我来!,中国当代艺术展,日本东京森美术馆
民生美术馆点评:
自成立以来,阳江组日常、平和而狂野的艺术日趋受到海内外关注。不独因为他们的创作一开始便毫无边界:街边商铺的“大甩卖”书法,芭蕉配着广东本地传统音乐的装置,喝酒品茶“破蔗”、不断设计和再拆除再修建的工作室……甚至生活本身也经常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具有国际声誉的三位艺术家至今仍然生活和工作在广东西南部临海的三线城市阳江,他们从阳江混乱的城市管理和远离政治中心和意识形态的现状出发,新奇大胆而彻底地解放着他们的创造力,试图从艺术创造的角度直面日渐纷扰的艺术与社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模糊了传统艺术的严谨与当代艺术的玩世不恭、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关系,甚至地域性与全球性、艺术与生活之间也不再沟壑分明、壁垒森严。阳江组,在一座小城悄悄实践一种落地气的当代艺术。
阳江组的艺术被视为鲜活有人味儿的艺术。他们那些关注底层的作品往往直抒胸臆,即兴无常态,无奈与幽默并存,惨淡和兴高采烈同在。阳江组笑笑地走上前,一把拉下墨守陈规者迂腐的面纱,无所畏忌却又轻描淡写地在一切文化特权领域横冲直撞。在艺术价格赚遍眼球、创意产业生意兴隆、媒体时尚与红酒派对共欢歌的时下,这种“胡闹”尤其显得珍贵。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李总威武
香港高原资本国际金融集团被骗子打
1
sad
[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