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3-27 18:52 栏目:特别策划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782 次
本文标签: 产业升级
作者:邓若楠 来源:投资有道
1+3<2.5>2+3——2.5,“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内涵大于简单的产业叠加;
1-0.5=2.5=2-0.5——它体现的是从原有产业中剥离而独立成长;
1+0.5=2.5=2+0.5——它体现的是产业转型升级;
乱码?短路?看到这里你几乎已经断定编者的大脑程序出错。不过,待读完本期特别策划全文你就知道了:这绝不是故弄玄虚的数字游戏。
2.5产业源自西方经济学“生产性服务产业”(Producer Services),我国经济学专家认为“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2.5这个数字有可能成为中国调结构阶段产业升级的代名词,说不定会成为产业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谁知道呢?
近年来,这种可能性带着些许模棱两可的味道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中悄然兴起。其热度从近一年间,北京、上海、宁波、武汉、成都等省市扯开大旗、上马建设“2.5产业园”的尘土飞扬中便可一窥端倪,2.5产业的概念开始被经济界广泛提及。
2.5产业,在搜索引擎里可查到如下定义:“2.5产业是指介于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中间产业,既有服务、贸易、结算等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兼备独特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这个定义似乎有点云里雾里,而随后的近5000字词义解释,看上去就像是“不想当裁缝的司机,绝对不是好厨师”那意思。
2.5产业源自西方经济学“生产性服务产业”(Producer Services),即服务于生产的非最终服务。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指出其内涵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实行市场化的中间性服务投入。
2.5产业的概念,在国内首现于2003年的一轮宏观调控之后,并在上海最早出现了2.5产业园。彼时提出的是:“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主要包含商务、物流、科技研发和设计创意等服务行业,是未来五年上海重点鼓励发展的行业和领域。”
不妨说,2.5产业(生产性服务产业)是对我国经济转型现状的反映。随着政府对产业开始进行有保有压的结构型调控,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在升级转型中将受到较大冲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要“发展中间产品服务业”,这一概念,被认为类同于2.5产业。尤其是在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退二进三”、“优二进三”的调整呼声不断。
界定:“2到2.9”
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强博士很乐意谈到这个概念。因为强调发展2.5产业对保税港区是极大利好。
“从中央层面倡导发展2.5产业,对我们是很好的发展机会。保税港区的物流和贸易等职能是2.5产业非常重要的承载区,可以说是一个浑然天成的2.5产业园。”
“从第二产业中剥离出来,具有第三产业特质,这是我理解的2.5产业。国家在前几轮宏观调控中,都强调了要发展第三产业。但最近几年开始把发展2.5产业作为重要举措。因为在国家战略层面,工业化和工艺水平,仍然起决定性作用。我们的工业体系已经十分完整,渐进式改革更有发展机会。”
这意味着,2.5可以是“2+0.5”,也可以是“3-0.5”,“2到2.9”都属这个范围。也就是说,可以偏重于“2”,作为工业生产企业剥离其贸易、物流等三产职能,剥离的部分除了服务于企业本身,发展壮大后还可服务于其他市场。也可以偏重于“3”,如传统金融、部分创意企业,成立自己的研发生产公司,甚至有投资公司在入主生产性企业后,参与产业管理,使之成为既有实业又有投资性质的2.5企业形式等。
梅山保税港区拥有大片农业用地,徐强博士介绍说,他们正在成立一个植物进口检疫口岸及交易平台,计划进口郁金香等植物品种后,自己进行种植培育及交易。“既有种植生产,又具交易功能,这是从农业(第一产业)剥离出来的2.5产业。”他说,“这是一个中间性质的全概念,极具妙处。”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龚缨晏也同意这样的理解,他认为,2.5产业概念的产生来自于现代企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专业化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聚集经济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
“这个概念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可能有生存土壤。但在现代经济体系,产业已无法截然分离,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2.5产业要点是为企业(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它在业态上是第三产业的分类之一。”他举例说:“比如宁波市的海洋经济比较发达,以前仅仅是从事海水养殖以供出口。而在海水养殖基础上自己搭建交易平台,这当然属于2.5的概念。”
如何从低端走向高端、从制造走向“智”造,是整个产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价值和高管理水平的2.5产业概念,对国内产业升级转型,可能提出了一个最适合的思路”。
现状:借势升级
中国的产业发展从沿海区域起步,改革开放也是从沿海地区开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问题。
“主要特点是外向型企业发达,产业链的两头——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外面。”龚缨晏教授总结说。
“以宁波的经济为例,发达的钢铁、船舶制造等,属典型第二产业。其产品附加值非常低,模具工业设计中目前每年约有五六十个亿是外包的。纺织服装主要是贴牌(OEM:委托加工),为外国人打工。”
宁波市鄞州区的经济发展可以说具有一定代表性。该区是工业生产企业集中区域,服装制造企业有雅戈尔、杉杉、培罗成等,曾一度集中了国内十大服装品牌中的五到六个。区内汽车零配件企业有500多家,除了发动机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可自行组装成一辆汽车。
2009年6月,2.5产业示范园一期园区在鄞州区开园,2010年6月,产业园二期园区也开门迎客。
“推动工业企业从以OEM为主向以ODM(代工企业还进行深度加工组装产品设计等活动)、OBM(代工企业能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为主的升级跳跃,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够独立承担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这两个环节。”宁波市鄞州区主管工业多年的副区长黄新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引进和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核心的2.5产业势在必行。构架生产和服务一体化,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以研发设计、虚拟工厂为表现手法,从而把整个产业价值链联系起来,实现现代产业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2.5产业园一期引进的企业包括朗生医药、君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涵盖了证券投资、医药和创业投资企业,“去年一期税收达到1.7个亿”。
这个产业园的投资者之一——赛伯乐(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美国、印度等国家相比还差很多,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发展现代服务业事实上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先期注册资金1个亿的产业园控股公司中,赛伯乐投资占到40%。“我们主要提供股权投资、人才培养、管理培训等配套服务。”朱敏说。
黄新山对2.5产业概念引导效果感到满意。
“比如杉杉集团,已经从传统制造领域转向时尚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园区开发、国际贸易等领域,成为中国唯一以品牌运作的方式在国际上经营国产服装的企业。目前拥有各类服装品牌22个,市场一、二级特许加盟经营企业有1500多家。”
“原来一直提倡向第三产业转型,事实上现代经济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不是分离的,服务业应作为提高附加值的手段和方法。”龚缨晏评价说。
“它可以是一个完整产业链。打个比方说养一头牛,需要它产奶的时候恨不得脑袋尾巴都不要长了,现实是你必须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培育。”
趋势:下一个投资宠儿
在最早出现2.5产业园的上海,近两年又接连投资建设了3到4个高举2.5产业大旗的园区经济模式。
参与制定《2010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的专家表示,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
“促进产业链上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推动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创意产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依托现有制造业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格局。同时,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性功能和收入比重日益提高,推动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现在这一趋势似乎也正在从沿海地带转向中西部地区。
就在今年6月,四川成都、湖北武汉等地纷纷宣布将建设“2.5产业园”。
在“一直偏重第二产业发展”的武汉,香港一家公司投资了130亿元建设的2.5产业园,内设国家级2.5产业研发中心、全国2.5产业信息中心、长江经济带2.5产业论坛与教育中心、中部研发设计与创意产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中部虚拟制造中心。
投资方表示,当前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大环境下,必然要求业界关注转移过程中产业价值链的集聚集成,当一个行业的企业物流成本占比超过3.6%时,整个行业必然生成从生产端到销售端的梯度转移,这种转移不是简单的生产车间迁移,而是包含上游的研发、设计、专利和下游的物流、营销、售后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转移,2.5产业园则是这种整体梯度转移最好的承接平台。
据称,武汉2.5产业园园区整体运营后产值将达2000亿元,每年上缴税收超百亿,并解决5至8万人就业。
“2.5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核心作用,具有为二产服务的产业基础的属性,它比二产多了0.5个百分点,也就是提升的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能够推进、带动原产品、行业的升级、提升,因为它体现的是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品牌及营销,这些均是附加值的高端。”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黄新山告诉记者。
“2.5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依然偏低,一些垄断行业的竞争机制无法真正形成。投资2.5产业也要有市场眼光,找准区域差异。”龚缨晏教授说。“首先要研究地区产业链是否能否形成,是否足够牢固。现在人才储备也是个问题。”
一般一个经济学概念的提出获得认同需要一定时间,“第三产业”这个概念在提出将近20年后才被作为各个国家经济指标的统计方法。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一位分析师向记者表示:“投资方面其实很多板块和公司都已经被大家挖掘出来了,目前投资的难点不在于谁还没被挖掘,更多是在于估值的判断,也就是说到底值多少钱,以及何时会出利润,这两方面合起来其实是一个问题。要看哪个行业未来最快转型成功,最快步入高速成长期。”
“分析具体公司,比如澳洋顺昌就是金属物流业,把金属制造与物流服务结合,但是它的利润率不是很好。所以不是往服务业靠的企业都有很好的估值提升空间。”他补充说。
不过,他也认为这一旗帜下所涉及的行业十分值得关注。
“因为其产业链成长更有基础,对GDP和就业的拉动效应更为快速。新兴产业本身毕竟是需要一段时间培养,产业转型一般需要4到5年,绝非一蹴而就。2.5产业算是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最合适的方向,未来看好物联网、智能电网、新技术的替代等层面。” 他说。
2.5产业的6大优势
增值性,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生产性服务在产品生成的价值链中超过生产制造;
知识性,是促进高素质人才集聚,提供高智力、高效率的知识技术服务;
创新性,2.5产业是高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创新。
关联性,服务提供与客户消费同时进行,互相联动,在整个产业链中依存度越来越高。
信用性,信用决定服务产品的价格,信用体系保证服务过程的质量。
“集约化”特点,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方面能最大限度优化商务成本。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李总威武
香港高原资本国际金融集团被骗子打
1
sad
[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