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金融信息服务业新蓝海

时间:2014-04-29 14:42 栏目:商业观察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591 次

作者:雷俊    来源:投资有道12年4月刊

金融资讯、第三方支付都已是相对成熟领域,早已受到大资本的重点关注。但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还有一个快速成长的领域或许将成为下一轮资金瞩目的焦点,这就是网络信贷。

在之前举行的一个业内论坛上,上海联合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庞阳曾骄傲地宣示:“我们是上海最早一批注册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在他看来,这是代表着行业发展的新起点。

投资金融信息服务业新蓝海

  金融信息服务,这个曾一度不被有关部门所正式认可的行业,在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资本关注的宠儿,造就了一批金融业的新贵,也因此成为了金融界创业的一个新兴热点。

  新蓝海造就资本宠儿

此前说起金融信息服务,投资人一般都会有疑问:“这究竟是干什么的”?

具体的内容解释或许会让很多投资人厌烦,但如果提起“万得资讯”和“支付宝”,则大多数人会恍然大悟:原来金融信息服务早已在身边。

“传统上,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范围很广,所有提供金融类信息服务的行业都可以纳入,是金融资讯、第三方支付和网络信贷等的统称。”上海信息服务行业协会金融信息服务专委会副秘书长周汉表示。他所创立的融道网,2011年也在工商局的特批下,由原来的“融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融道网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营业执照上的营业范围加上了“金融信息服务”,也成为“网络信贷”行业被正名的首例。

在上海浦东新区,作为这一产业“发育”较早的金融资讯和第三方支付,早已成为众多PE大力追逐的宠儿。

“将浦东打造为中国金融资讯高地”,这是浦东新区政府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所提出的一项具体目标。而浦东之所以敢于发声的“底气”,正在于区域内的两大重量级公司:万得资讯和新华08。

将英国路透社和美国彭博社作为直接竞争对手的万得资讯,目前号称是亚洲金融信息服务业第七位,其产品在全国性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等覆盖面达到100%。

而新华08更是新华社根据中央要求,自主研发的金融信息平台。如今,新华08已经成为新华社的重要业务之一。而万得资讯更是因为高成长性与高利润,成为资本眼中上市待选的香饽饽。

更令资本印象深刻的则是在创业板成功上市的同花顺。这家同样以金融资讯为主业的公司,因为国内第一家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名头,为金融服务业和资本的对接打开了道路,之后东方财富网也成功上市,并一跃跻身全球中文网站前十的财经类网站。

与万得、同花顺等相比,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另一极的第三方支付更堪称时下市场火热的话题。虽然起步略晚于金融资讯,但第三方支付由于市场发展的迅猛,受到资本的关注程序更远远超过金融资讯。

来自赛迪投资的资料显示,第三方支付牌照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上市公司就有二十多家,包括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环球实业科技、卫士通、中青宝等多家香港和深圳股市上市公司。除了上市之外,因为第三方支付牌照而掀起的行业兼并潮,也成为资本逐利的一大战场,大量从民间借贷领域退出、苦于投资无门的资金在这个战场收获了巨大的利润。

投资金融信息服务业新蓝海

  新蓝海的“第三极”

不久前出炉的《上海市信息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及了金融信息服务几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加大金融领域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金融数据中心集聚区;加强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以及安全支付体系的建设;提升金融资讯服务能力,建立我国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和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

而在周汉看来,这些领域都已是相对成熟领域,早已受到大资本的重点关注,实力较弱的中小型投资人已经很难插足。

但在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还有一块快速成长的领域或许将成为下一轮资金瞩目的焦点,这就是网络信贷。

“2011年可以说是网络信贷元年,在上海,它的发展迅速更使它有望成为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继金融资讯和第三方支付之后新的第三极,如果说金融信息服务产业是资本投资的新蓝海,那么网络信贷就是这个蓝海中的新热点和新机遇。”

周汉介绍说,网络信贷作为一个产业,萌芽于2009年前后,最早的北京宜信则成立于2006年。从本质上说,目前众多IT相关的资本热投行业,无非都是传统行业的互联网优化。网络信贷也是传统信贷行业自身的优化整合,借助互联网平台,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

去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使得央行承认了民间借贷是满足各类市场主体融资需求的一个补充渠道,这也令长期以来处于海平面以下的民间借贷,纷纷如礁石般露出了水面。而网络信贷,作为技术含量最高、最具时代特征的现代信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凭着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为中国的现有的金融生态体系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变革力量。

经历数年的市场探索后,目前众多网络信贷公司正从初创期向发展期演进,虽然行业整体仍然远未到盈利时代,但其中蕴含的巨大投资潜力也已经吸引到了部分资本的目光。周汉透露,其创立的融道网,因其国内首创的最精准最便捷的网络上融资贷款B2C(Bank to Customer)平台特色,已经获得了首笔风投,并正在洽谈第二轮融资。

有专家认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网络信贷恰巧处于各方监管的真空地带,这就给了资本巨大的运作空间,自然也使得网络信贷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P2P模式急速发展

融道网中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郑海阳介绍说:“网络信贷行业,目前主流的有两类模式:P2P模式与B2C模式。”

所谓的P2P模式,即个人对个人借款,借助网络平台,借款者发布信息,出借人参与竞标。双方在额度、利率方面达成一致后,交易即达成。这其中,出借人由于将资金分散给多个借款人对象,同时提供小额度的贷款,风险因此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而这一模式,为那些需要资金,但却无法取得银行贷款的个人或企业主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全国主流P2P网络贷款平台约42家,其中北京8家,广东8家,上海7家,江苏5家,浙江4家,重庆、湖南、广西、安徽、山东、四川、新疆、辽宁、福建、云南各1家。长三角地区如果再加上山东和安徽,共拥有18家,占据了50%左右的市场份额,珠三角一带算上广西和福建有10家,环渤海一带以北京为主有8家,中西部地区有5家,东北地区1家。

而从模式上看,P2P网络贷款平台可细分为三大类:以拍拍贷为代表的纯线上平台;以宜信为代表的线下小额贷款模式;以及以红岭创投为代表的创投、担保模式。

对此,郑海阳分析说:“P2P贷款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达程度有关,北京与广东由于民间借贷发达程度不及江苏与浙江,而在IT创业方面优于后两者因而促进了P2P的发展。从成立时间来看,P2P网络贷款平台数量主要系从2010年起出现急速增长,充分说明了这个行业的朝阳特性。”

更有观点认为,P2P模式的发展潜力对投资人存在巨大诱惑,在政策上也正好处于真空地带。在目前情况下,P2P这一形式帮助规避了中国金融业的牌照管制,在中国小额贷款通道不畅的环境下,对资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有效的流通平台。

  B2C模式渐成主流

虽被市场看好,但P2P模式过于碰触政府“红线”的行为为其近期的发展添上了一层不确定的迷雾。

去年底,银监会发文警示P2P模式风险,P2P贷款平台主要存在七大风险和隐患:影响宏观调控效果;容易演变为非法金融机构;业务风险难以控制;不实宣传影响银行体系整体声誉;监管职责不清;贷款质量低于普通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展房地产二次抵押业务存在风险隐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信贷的另一种模式:B2C模式逐渐跃入资本的视野。

所谓的B2C模式,即金融机构对资金需求方,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与资金需求方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达成贷款意向。B2C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标准化的个人信贷产品的效率,而且对于贷款需求“短、小、频、急”、无法像个人贷款那样有相对标准化产品的中小企业来说,B2C模式正解决了它们融资难的主要症结——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样,对于收入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银行而言,这一模式更是有利于业务人员批量精准获得分散的中小企业客户、降低业务成本,提升业务效率。

“B2C网络融资贷款平台通过对于贷款需求信息和客户的收集,从而形成一个对金融机构的具有吸引力的业务渠道,根据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的深度不同,网络平台承担部分金融机构职能,完成部分资料审核等贷前工作。”郑海阳介绍。

同样,从模式上看,B2C模式也可以大致分为银行派、电商派和金融信息服务派三类。其中,银行派系指银行推出直接面对客户的网络银行贷款窗口服务,代表有工行的“网络融资业务中心”;电商派系B2B电子商务平台为了解决自身客户的融资难与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的增值服务平台,最著名的代表当属阿里巴巴;金融信息服务派则对所有的金融机构和贷款需求者开放,促成供求双方的对接,提高融资贷款的效率,降低双方成本,目前比较典型的是融道网所开创的B2C市场模式。

投资金融信息服务业新蓝海

  网络信贷的风险与机遇

“法律和政策风险,以及业务风险控制是网络信贷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PE人士表示。在他看来,法律和政策风险关乎PE能否顺利实现退出,获取盈利,而业务风险控制则直接关乎投资的成败。

“比如,网络信贷公司的实际用户数量究竟有多少?不光投资方搞不清楚,恐怕就是网络信贷公司自身都搞不清楚。另外,对用户真实情况也很难把握。”

该PE人士进一步表示,正是由于先天上的一些不足,使得网络信贷未来出路尚不明朗,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方的信心造成影响。

他说:“投资网络信贷,最理想的退出模式有两种,其一是获得金融牌照,其二是上市。从目前情况看,类金融机构‘转正’的消息不断有出现,但真正落实,也不是三五年内就能实现的事。这对要求短平快’的PE来说很困难。而上市途径,创业板在未来几年内都不会是一个太好的选择,除非‘新三板’试点能真正落地,不然退出真的很困难。”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