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02 09:20 栏目:IPO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17,824 次
新疆大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新疆大全,证券代码:837316.OC)是以高纯多晶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行业,可制成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最终用于制造光伏电池。目前,公司正在冲刺科创板上市。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新疆大全的累计研发费用占累计营收之比明显低于科创属性指引要求,虽然三年累计研发费用勉强高于6000万元的红线,但主要依靠财务操作实现,并非实际增加了研发投入。母公司于2020年10月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但母公司的研发费用率远低于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要求。报告期内,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发生明显变动,直到最后一期才突击认定4名核心技术人员,是否纯粹为了应付申请科创板上市?
靠财技“凑”研发投入,勉强满足科创属性要求
从2017年到2019年,新疆大全合并口径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16.09万元、2169.87万元和3386.59万元,营业收入分别为22.01亿元、19.94亿元和24.26亿元,三年内累计研发费用占累计营业收入之比为1.07%,明显低于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中“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营收比例≥5%”的要求。好在上述可比前三年内累计研发费用为7072.55万元,高于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中“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6000万元”的标准,勉强过关。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可是,深入分析新疆大全的研发费用变动,我们发现,这三年的累计研发费用中存在不少疑问。
先从新三板2017年年报与招股书披露的研发费用差异来看。据审核问询函回复问题7显示,新疆大全本次申报科创板IPO的财务数据与新三板定期报告中的财务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招股书披露公司2017年合并口径研发费用为1516.09万元,而2017年年报中的研发费用仅有456.97万元,前者比后者高了231.79%。
新疆大全解释称,上述财务数据变动源于公司从2017年起对研发费用进行重分类,将备品备件金额从营业成本项目中转移到研发费用之中,导致报告期第一年的研发费用大涨了超2.3倍。
由于新疆大全早在2018年5月21日就在股转系统终止挂牌,我们无法直接比较两种统计口径下的2018年、2019年研发费用的差异。不过,我们假设2018年、2019年的备品备件金额占当期研发费用下的材料费用之比保持稳定,或许可以估算这一变动对研发费用的影响。
经计算,2017年度,公司研发费用下的非材料费用合计为306.15万元,以新三板年报的研发费用(456.97万元)减去上述非材料费用合计金额,可得到2017年的材料费用为150.82万元(新三板年报口径),再将其从招股书披露的2017年度材料费用(1209.94万元)中扣除,那么通过重分类进入研发费用的备品备件金额应为1059.12万元,占当期招股书披露的材料费用之比为87.53%。若以此比例估算,那么在2018年、2019年,新疆大全研发费用中的备品备件金额应分别为1468.63万元和1352.17万元,系公司通过重分类增加的研发费用。
同时,公司研发费用在2019年飙升,同样引人关注。招股书显示,新疆大全的2019年度研发费用为3386.59万元,同比上涨56.07%。其中,子项目人力成本的同比增幅最为显著,当期金额为1396.27万元,同比上涨519.66%,较上年增加1140.94万元。
对此,招股书解释称,新疆大全从2019年起将其他部门中参与研发的人员的相应研发薪酬核算计入研发费用,而该项目此前主要归集专职研发人员的薪酬,从而导致2019年人力成本项目金额大涨。
上述备品备件的重分类和其他部门参与研发人员薪酬的重新核算看似没有问题,但这两项财务操作却经不起深究。
从报告期初开始,新疆大全将备品备件金额重分类到研发费用,与原先的研发费用归集口径明显不同,公司为什么要作出这一变更?被归集到研发费用中的备品备件金额高达上千万元,远超通常情况下多数研发设备的整体价格,是否存在将生产设备备品备件归集到研发费用中的情况?至于公司突然在报告期最后一个完整年度开始变更人力成本核算口径,却没有给出合理理由,就显得更加莫名其妙了。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从研发费用需要满足科创属性要求的角度来看,可能上述问题的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新疆大全的研发费用率远远达不到科创属性的要求,公司只能想方设法满足“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6000万元”这一指标。可比前三年内,新疆大全通过备品备件重分类,增加了约3000万元的研发费用,累计研发费用增至5931.61万元,仍与科创属性要求存在“一步之遥”。但若再算上2019年度的人力成本增加额1140.94万元,公司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科创企业,“名正言顺”向科创板发起冲击。
母公司研发费用率偏低,如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新疆大全的研发投入偏低,不仅影响公司申请科创板上市,还令人对其高新技术企业头衔产生疑问。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10月,新疆大全母公司继2014年11月和2017年8月之后,在复审中第三次获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但招股书还显示,可比前三年内,新疆大全母公司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516.09万元、2169.87万元和3386.59万元,累计7072.55万元,而母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2.01亿元、19.94亿元和24.26亿元,累计66.21亿元。简单计算可知,母公司累计研发费用占累计营业收入之比仅为1.07%,相较于“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亿元以上的企业,研发费用总额占收入总额之比不低于3%”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要求低了近2个百分点,差距明显。
新疆大全母公司是如何突破上述政策红线,在复审中获评高新技术企业的?需要相关部门详尽调查,从严把关。
突击补充核心技术人员,认定犹如“走马灯”
除了研发费用率比较异常以外,新疆大全的核心技术人员也存在频繁变动的情况,或对公司保护核心技术及相关机密,以及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产生不利影响。
据招股书披露,2018年1月,新疆大全的核心技术人员为姚公达、曹伟和胡平三人。2018年3月,姚公达辞职,公司核心技术人员仅剩曹伟和胡平。
此后一年多时间内,新疆大全并未补充认定核心技术人员。直到申请科创板IPO之前,公司才在2020年6月28日一次性补充认定王西玉、谭忠芳、罗佳林和赵云松等四人为核心技术人员,而曹伟不再被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于是,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又猛增至5人。
再向前追溯,我们发现新疆大全的核心技术人员变动并非最近两年才发生。据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截至2016年4月19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共有4名,除了2018年初的姚公达、曹伟和胡平之外,吴成坤也在其中。不过,在公司披露的首发申报材料中,我们已无法搜索到吴成坤的任何信息,通常情况下,吴成坤不是已经离职,就是不再被认定为核心技术人员了。
从2016年至今,新疆大全的核心技术人员累计减少3人,又于申请上市前突击补充4人,变动人数累计为7人,是2016年4月核心技术人员人数的1.75倍,这算不算核心技术人员的重大变动呢?公司在2020年6月突击认定4名核心技术人员,是否只是为了应付申请科创板IPO?需要新疆大全给出合理的解释。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李总威武
香港高原资本国际金融集团被骗子打
1
sad
[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