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准科技科创板上会在即,请问那2263元的月薪该怎么解释?

时间:2019-06-04 09:40 栏目:IPO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3,904 次

苏州天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准科技)非常幸运,是科创板第一批上会的三家企业之一。而且,这家公司号称是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是机器视觉,主要产品为工业视觉装备,包括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仪器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等,而公司的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富士康等众多国际巨头,光环很多。

但撇开这些耀眼的文字描述,仔细研究公司的财务数据,我们发现该公司的生产人员薪酬竟然低到只有2263元/月,与公司生产所在地苏州的最低薪酬水平接近,作为一家这么高大上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又是高端精密设备,这种薪酬水平让人实在无语。另外,公司的存货数据与产销数据有不匹配,给出的解释竟然是我把库存商品给拆解了,也有搪塞交易所之嫌。最后,公司“过度依赖国外核心零部件”,技术实力好像更多还是体现在纸上。

生产员工月薪2263元,苏州的工人就这么便宜?

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天准科技的生产人员薪酬一直明显偏低,不仅是远低于当地平均薪资水平,甚至已经接近当地的最低薪酬标准。作为生产精密设备的高科技企业,这应该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报告期内员工总数分别为337人、509人、789人,其中生产人员人数分别为54人、117人、166人。招股书直接披露“直接人工成本就是公司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直接生产人员的薪酬成本”,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人工成本分别为240.37万元、317.74万元、508.00万元。

根据上述生产人员人数与直接人工成本两组数据简单计算,公司报告期内平均生产人员的薪酬为4.45万元/年、2.72万元/年、3.06万元/年,折合月薪仅有3709.41元/月、2263.11元/月、2550.20元/月。不仅生产人员工资很低,而且2017年生产员工薪酬相比2016年还出现了大幅下滑,2018年也没有超过2016年的水平,作为一家业绩高速成长的生产精密设备的拟上市公司,这样的情形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

先与公司所在地苏州市的平均薪酬做一对比。据披露,报告期内苏州市当期平均薪酬分别为7.99万元、8.74万元、9.55万元,公司生产人员的薪酬仅有当地平均薪酬的55.71%、31.07%、32.04%,同时公司也披露,报告期内苏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18万元、2.26万元、2.37万元,我们发现2017年、2018年公司生产人员的薪酬仅略高于苏州市的最低薪酬标准,这样的薪资水平恐怕也太不符合情理了吧。

再与天准科技自身的薪酬体系做对比。据披露,公司报告期内所有职工的平均薪酬分别为15.63万元、16.98万元、16.39万元,不仅远高于当地苏州市的各期平均薪酬,甚至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薪酬。报告期内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薪酬分别为15.63万元、16.98万元、16.39万元。公司报告期内平均薪酬高于同行上市公司,而生产人员的薪酬又低至当地的最低薪酬水平,这样巨大的反差也让我们无法理解。

经过我们反复研究天准科技的各种薪酬数据,也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唯一可能就是公司存在账外支付嫌疑。因为生产人员的实际薪酬支付应该要高于招股书中的数据,大股东或关联方可能从账外现金支付了差额部分,这就相当于虚增了一部分净利润,也属于财务造假行为。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天准科技能有2263元的月工资招到生产人员?还看公司的下步解释吧。

天准科技的财务数据一点都不准

天准科技号称自己研究的产品的检测精度已经达到3微米,中国最优,全球也是领先的。但这么精准的高科技公司,财务数据却一点都不准,连自己的库存数据都对不上,被交易所反复问询后才解释说有些库存商品被拆借了,有点搪塞之词的味道。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2018年精密测量仪器产量为1073台、销量为1055台,销量当年比产量高出18台,按常理来说,这18台精密测量仪器应当计入存货中的库存商品或者发出商品科目下。也就是说,2018年末精密测量仪器的存货商品或发出商品数量相比2017年末应当高出18台。同样的,据披露,公司2018年智能检测装备产量为371台,销量仅有281台,也就意味着2018年末智能检测仪器的存货商品或发出商品数量应比2017年末高出90台。

那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在首次披露的招股书中,我们并没有找到存货中具体商品的数量明细,但在公司第一次问询回复中,我们找到了相关数据。

据披露,2017年公司库存商品与发出商品中分别有精密测量仪器26台、88台,合计114台,2018年库存商品与发出商品中分别有精密测量仪器20台、79台,合计99台,相比前一年还少了15台,这与我们此前根据产销做的推论完全相反。再来看智能检测装备,据披露,2017年公司库存商品与发出商品中分别有智能检测装备34台、55台,合计89台, 2018年公司库存商品与发出商品中分别有智能检测装备110台、50台,合计160台,相比前一年多了71台,这与此前推理智能检测装备应该多出90台的数据也不相符。多生产的设备去了哪里了?

或许上交所也产生了与我们同样的疑问。在二轮问询中,上交所要求公司详细披露存货中产品与产销情况的勾稽关系。于是在公司二轮问询回复中,又给出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解释。

公司辩解称,库存商品的减少是部分产成机被改装了,还有部分产成机竟然又被拆了!先说说部分产成机被拆,公司解释会对部分产品进行拆机以加快存货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说实话,拆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逻辑倒让人大开眼界,挺涨见识的,其它的IPO公司可要学着点。

再说说部分产成机的改造。这个行为本身没有问题,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改造一些产成品也是常见。但是,改造过程对于系统与设备来说仅仅是软件的更换或硬件的升级改造,改造过程应该也只是一台新机换一台旧机,对于存货数量来说不会有什么影响。

如此看来,二次问询中才被迫提到的拆机量与改造量着实是疑点重重,更像是搪塞之词。更让人费解的是,公司在回复函中用当期产量减去当期改造量,从到达到与当期库存的平衡,明显是表示产量中已经包含改造量;然而在申报的招股书中,公司披露“上表中产量为新制产品的数量,不包括升级改造的数量。”前后自相矛盾,公司的解释不是搪塞又是什么了?

核心零部件依赖竞争对手,含科量在哪里?

天准科技号称科技水平很高,但是公司核心零部件绝大多数靠外部采购,其中核心零部件中的视觉传感器更是全部靠外部采购,而且供应商基恩士还是公司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这恐怕有点危险吧。

据招股书披露,公司产品的核心技术是机器视觉,而视觉传感器是整个机器视觉系统信息的直接来源,也是机器视觉行业的关键要素。又据公司披露,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3D视觉传感器,总体性能指标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基恩士、康耐视已公布最先进型号的同类传感器,具备国际先进性。

如此看来,公司科技含量还是不错的。然而,令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具有“国际先进性”的视觉传感器,竟然一个都没有用到自家的产品上。而自家产品上使用的视觉传感器,全部依靠进口,供应商还是“性能指标落后”的基恩士。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向基恩士采购视觉传感器,基恩士也是公司报告期内的第一大供应商,采购金额分别为810万元、2,601万元、3,629万元,占当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1%、11.24%、10.96%。

这就让我们很奇怪了,首先视觉传感器是公司所有产品的“眼睛”,属于核心零部件之一,如此重要的零部件却全部进口,恐怕多少会让人怀疑公司的研发实力。其次,据公司披露,公司已经有了自主生产视觉传感器的能力,且性能更好,技术更先进,然而公司还采购国外落后的传感器用在自家产品上,恐怕也有些说不过去。最后,公司视觉传感器的供应商还是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这其中也或许存在潜在的利益冲突。那么基恩士为什么愿意把核心零部件视觉传感器卖给公司呢?

我们来看看公司与基恩士报告期内的毛利率对比。据披露公司报告期内综合毛利率分别为58.01%、48.04%、49.17%,而基恩士同期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80.89%、80.88%、82.13%。可见,报告期内公司的毛利率远远小于基恩士的毛利率水平,且两者的差距还在逐年扩大。或许这就是基恩士愿意把核心零部件卖给竞争对手天准科技的原因,基恩士将视觉传感器卖给公司的同时,也意味着掌握了上游的定价权,这也导致了公司的综合毛利率远低于基恩士。

那么公司是否对核心零部件存在严重的进口依赖呢?上交所在第一次问询中也提到了此问题。公司回复中表示,“发行人存在部分核心原材料的进口依赖。颜色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两类核心零部件目前尚未出现满足公司技术需求的国产成熟产品,主要向美国FluxData Inc、普雷茨特激光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等公司进口。”请注意,公司就是不说核心零部件视觉传感器也是从竞争对手基恩士处进口。

此外,除了视觉传感器这一核心零部件是通过向竞争对手采购之外,公司其他核心零部件也基本来自于外部的进口。据披露,公司的核心零部件除了激光传感器、颜色传感器、光谱共焦传感器等视觉传感器之外,还有运动控制器以及运动模组。报告期内运动控制器的自产数量比例分别为60%、14%、9%,自产金额比例分别为65%、21%、20%,自产比重在逐年下滑,是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还是本身的自研产品就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恐怕公司需要给个合理的解释。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