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洗牌启幕

时间:2014-04-28 10:49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693 次

作者:罗梅芳   来源:投资有道12年2月刊

2011年,中国股市大盘下跌幅度接近22%,基金产品单位净值普遍不高,整个阳光私募行业规模几乎没有增加,而被非正常结束的产品数量却开始增加。

持续一年的大盘整体弱势,把私募基金行业也拉进了艰难生存、惨淡经营的境地。

朝阳永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冰
朝阳永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冰

  “2011年的私募,是很难向投资者交卷的。”朝阳永续总经理廖冰说。

据朝阳永续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阳光私募共发行622支新产品,结束的有282支,相比2010年阳光私募新品681支的发行量和82支的结束量,“2011年被非正常结束的产品数量开始增加。”廖冰表示,2011年大盘下跌幅度接近22%,产品单位净值普遍不高,整个阳光私募行业规模几乎没有增加。

收益率更是惨不忍睹。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的报告,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不完全数据显示,私募平均跌幅为17.49%,仅有不到10%的阳光私募基金获得了正收益,“产品收益率能够超过3%的只有16支产品。”

  状况百出

市场的“熊”霸天下,让诸多阳光私募状况百出。以朝阳永续的私募排行榜单来看,获奖的阳光私募公司虽然取得一定的业绩,但是也呈现了各种情况。

同一投资顾问旗下的产品业绩分化较大。以紫石投资旗下的“紫石一期”为例,2011年收益率为35.99%,虽然夺得结构化产品的冠军,但是旗下的三支刚成立的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5.41%;而获得非结构化产品冠军的呈瑞1期,虽然达到了30.40%的收益率,但呈瑞投资旗下新发行的其他7支产品,2011年的平均收益仅为-12%,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业绩落差竟然达到了50%。“这可能是由于投资经理不同而造成的,但是这种现象实属罕见”。

阳光私募洗牌启幕
以朝阳永续的私募排行榜单来看,获奖公司也呈现了各种情况,如产品业绩分化较大等。

当然,其中也有总体表现比较平稳的公司。廖冰介绍,展博投资旗下的产品有6支累计净值在1元以上,其中“展博1期”在2011年的表现最佳,在阳光私募基金风云榜的排名中,显得稳中求进。即便是旗下亏损最大的产品也仅为2.5%。“同一个投资顾问公司旗下的各个产品业绩差距较小,反映了公司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廖冰表示。

或许大部分人都认为,由于股票波动太大而导致了市场情况不佳,使得阳光私募的经营压力显得巨大。然而在廖冰看来,压力“主要是来自成本方面的,很多投资顾问公司旗下就一支产品,提取的固定管理费还不能满足日常的开支。一旦产品出现亏损,特别是亏损超过20%的时候,就意味着在产品净值回升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提取业绩报酬,在支出这一方面的压力自然也就很大。”

同时,不能及时适应市场转变也让不少公司纷纷落马。一些私募由于投资手法比较适合当年的行情,所以排名较高,但是第二年市场风格出现变化时,他们却固执己见不及时调整,因而导致亏损,从而排名下滑。

此外,“盲目扩张也是一些私募基金风采不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私募公司在排名较高的时候,对市场需求认识不足,膨胀的虚荣心引发盲目扩张而导致“尾大不掉”。当规模和他们的自信心一样不断膨胀时,相关的投研配套却显得十分疲弱,“这样的情况下,业绩出现明显下滑也成了情理之中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非常短,只用了一二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外一两百年走过的路,“国内的投资者大部分还是非常不理性的,投资者有着很强的赌博投机心理。一旦产品开始亏损,客户就会产生赎回的冲动。”廖冰表示,2011年以来阳光私募产品平均亏损15%左右,净值亏损超过20%的比比皆是,和投资者的投资心理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阳光私募洗牌启幕

  腥风血雨的2012

2011年各种危机事件和问题的频频爆发,让股市从上半年就开始“跌跌不休”,不少人认为现在已经到了市场底部,反弹很快就要开始。然而在廖冰看来,“2012年上半年的行情仍然不容乐观。”他说,今年上半年私募行业依然将是“腥风血雨”的半年,“阳光私募行业的洗牌将会加速。”

“近两年私募基金投资顾问公司不断扩张,但并不能让业绩出现同样的预期,反而分化明显。”廖冰认为,这是导致不少产品被清盘的重要原因。

有数据显示,2011年结束的产品中有29支产品的存续期不足一年,属于非正常结束的产品,在所有结束的产品(非结构化产品有62支,结构化产品220支)中占的比例偏高。这些非正常结束的产品,由于触及到止损线而被信托公司强制清盘。

不仅是中小型公司,就连那些知名私募大佬也不得不面对洗牌的危险。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显示,超过30只非结构化阳光私募产品在2011年被清盘,名单里不乏私募大佬管理的产品,同威资产李驰旗下的新华信托·同威1号、好望角郑拓旗下的山东信托·深蓝1号、金中和曾军旗下的苏信·金中和1期、景良投资廖黎辉旗下的山东信托·景良能量3期,都纷纷折戟沉沙。

这些被清盘的产品,除了正常清盘(到期清盘)外,有因为业绩不佳、客户赎回导致产品规模达不到信托公司要求而非正常清盘的,也有因转型需求而清盘的。如景良能量蓝海3期在2011年8月31日提前终止,“选择清盘主要是想转身做创投。”管理人廖黎辉表示。

与清盘潮同时进行的分家潮也拉开了序幕。前金中和投资总监邓继军和研究总监彭迅分道扬镳,开始各自创业;而钟兆民与但斌两位老牌私募基金大佬也和平分手,不再合作。在廖冰看来,“这些仅仅只是顿号,而不是句号。”

“单飞、清盘、募集困难、并购重组等现象也导致了私募行业进入洗牌阶段。”2011年以来业绩表现最差的10只私募基金产品,收益率在-48.72%至-27.98%之间,虽然没有遭到清盘,却也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

当然,私募行业的洗牌并非坏事。“任何一个行业从初创到成熟阶段都会经历残酷的洗牌过程”。而洗牌的真正内涵就是优胜劣汰。“经过洗牌之后,私募行业应该会出现两极分化。”廖冰认为私募行业的“马太效应”将很快来临。

这就意味着,一些大型的阳光私募公司将会迅速崛起。2011年,投资规模突破百亿的阳光私募基金公司成为强者恒强的缩影。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中小型私募企业的生存将十分困难。”廖冰说,私募行业的洗牌让这些私募企业充满了危机感,可喜的是,“这也更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为了生存,各大中小型私募企业不是在洗牌中淘汰,就是在洗牌中爆发。”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