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毅:量化投资先锋

时间:2014-04-28 10:41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5,539 次

作者:马文刚   来源:投资有道12年2月刊

现在的资本市场,定性投资者太多,机会太少,竞争太激烈。而量化投资者太少,机会很多且竞争相对小,给量化投资创造了很好发展机遇。“好比大家都在埋头淘金的时候,我们却在卖牛仔裤。”

似乎很难想象流体力学和期货交易池之间的关联,也似乎很难想象物理学高才生和金融高手之间的组合,但申毅融合了两者。

上海申毅投资咨询公司CEO申毅
上海申毅投资咨询公司CEO申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申毅被保送入激光物理专业学习,随后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攻读统计物理,主攻非线性流体力学,直至在博士班攻读并获得物理博士学位。本来申毅完全可以成为一名《生活大爆炸》中那样出色的物理学家、教授,然而他却选择弃物理从金融。

曾经有不少媒体都称呼申毅为“投资人”,但申毅每次都果断地加以纠正:“我是交易者不是投资人,我是极少数非常喜欢交易的人。”申毅曾在高盛集团先后任芝加哥分部副总裁、高盛欧洲部执行交易董事。2002年进入对冲基金管理公司SAM资产定量管理公司担任合伙人。2004年,申毅在上海成立了上海申毅投资咨询公司,以自营资金从事A股套利交易,被称为是A股市场上第一只对冲基金。

2011年8月份,申毅开始募集有限合伙制的“天津申毅”基金产品,当年10月推出,截至2012年1月中旬的净值为1.03元。

在2011年11月底,他还推出了一款结构化产品——申毅量化1号。有趣的是,申毅的投资公司和产品名称均用了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他告诉记者,尽管这样做有时会被人误以为是“一人公司”甚至是“皮包公司”,但以此命名的初衷是出于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产品,希望产品能够持续地做强做好。

申毅:量化投资先锋

  对冲离不开量化

这位喜欢“实名制”的基金经理,在投资界的“标签”已被锁定在“量化投资”上,在谈及量化投资区别于定性投资的鲜明特征时,申毅将量化投资和定性投资的关系比做中医和西医。中医往往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得出结果,很大程度上基于经验。而西医则先要患者去拍片和化验,依托于医学仪器最后得出结论。定性投资和量化投资的具体做法上,前者更像中医,更多地依靠经验和感觉判断病在哪里。后者则更像是西医,依靠模型判断,模型对于量化投资基金经理的作用就像X光对于医生的作用。在每一天的投资运作之前,量化投资会先用模型对整个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扫描,然后根据检查和扫描结果做出投资决策。

“对冲离不开量化。”申毅表示,量化投资在海外的发展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投资业绩稳定,市场规模和份额不断扩大、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认可。因此,量化投资的概念并不算新,不少的国内投资者也早有耳闻,但真正的量化基金在国内目前还比较罕见。

量化首先需要收集投资标的,如一些股票的历史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和归纳,寻找其中潜在的规律,随后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再将历史数据代入数学模型进行测试,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模型。即可开展小规模的实盘测试并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直至将应用模型开展规模交易。

申毅举了一个通过量化对趋势判断的实战案例,即在2009年和2010年间,A股中的小盘股跑赢了蓝筹股,通过量化模型的计算,预测在2011年蓝筹股将跑赢小盘股,于是申毅借助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及时“掉头”并从中获得了收益。

在股指期货推出后,他发现A股终于有了做空的工具。他告诉记者,较之海外成熟市场,国内股市的发展历史较短,投资者队伍参差不齐,投资理念还不够成熟,这样一来留给主动投资发掘市场非有效性以及产生Alpha的潜力和空间也更大。

量化投资的技术和方法在国内目前几乎没有竞争者。他举例说,1849年美国淘金大潮中,当矿工们一窝蜂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努力工作时,都被另一群以卖水和牛仔裤为生的商人赚得盆满钵满。

“现在的证券市场上,定性投资者太多,机会太少,竞争太激烈,而量化投资者太少,因此机会很多且竞争很小,这些都给量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申毅说,“好比大家都在埋头淘金的时候,我们在卖牛仔裤。”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一只对冲基金的开张,其实和一次小型IPO差不多,只不过对冲基金卖的是挣钱的技术、历史上赚钱的记录和基金经理的人品。”申毅认为,国内本土对冲基金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主流的资金来源。除国家层面的中投公司、社保基金有一些投资,国企不能投资,民企的钱是营运资金,很难保证6个月不动,因此对冲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高端个人投资者。

目前的量化投资模拟的是人的市场行为,但人是会思考的动物,其市场行为的变化非常之大,导致数学模型的变化也非常大。量化模型类似于计算机安全软件,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模式,只有当新的计算机安全威胁,如一个新的病毒出现后才会有查杀这个病毒的工具诞生,因此量化模型针对很多具有“黑天鹅”性质的投资市场事件是无法预测的。

“目前国内的股市,还没有到非常适合价值投资的程度,原因在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是无法通过股票进行转让。好比你即使买下了一个超市里所有陈列而至库存的商品,但也绝不意味着这个超市就归你了。”申毅认为,随着国内股市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类投资机制也将进一步成熟,此时的量化投资将从针对人的市场行为去制定模型,逐渐倾向于按照价值来制定量化模型。

  不看好私募“公募化”

作为一名资深的私募经理,申毅对近年来一些私募逐渐开始“大张旗鼓”大力开展各类营销活动的“公募化”举措深感不以为然。他认为,“阳光私募”基金自诞生之日起就应和与追求相对收益的公募共同基金“划清界线”,只有过硬的业绩和复利增长,才是吸引投资人购买的最大理由。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阳光私募”开始追求管理规模。加之近年来私人银行的深度介入,使得不少过往业绩优异的“阳光私募”获得了庞大的资金支持,新发产品数量越来越多,资产管理规模越来越大。

“规模往往是业绩的敌人,快速增加的资产管理规模如果不能与投研力量相匹配,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业绩下滑。”申毅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私募的不断“做秀”而至过度的市场化活动,均增加了运营成本,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私募“公募化”的各类成本终将全部转嫁到投资者。

部分“阳光私募”尽管有意识地试图控制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本高企和渠道压力之下,仍不得不发行更多的产品,希望提取足够的管理费用以购买信托账户和以维系日常开支,最终满足渠道提出的种种要求。但事实上,投资者关心的重中之重是“阳光私募”能否实现绝对收益,而不是其资产的管理规模有多么巨大。如果信托账户费用继续居高不下,如果私募基金继续被渠道“绑架”,那么“阳光私募”未来的发展只能是复制又一个公募。“这显然不是投资人乐于见到的前景。”申毅说。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