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中性”是最大亮点

时间:2014-04-28 10:38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867 次

作者:邓若楠    来源:投资有道12年2月刊

2011年资本市场遭遇大熊。在单边熊市,如果不借助对冲工具,追求绝对收益相当困难。而反观市场上运用新型对冲工具、采取中性策略的试水私募,成效则相对更佳。

“对冲”“中性”是最大亮点

虽然说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但2011年股票市场的“跌跌不休”还是让各级投资者“弹眼落睛”。国泰君安期货公司总裁助理、金融理财部总经理彭炜对本刊记者表示,A股市场靠天吃饭局面并没有改变。在单边熊市,如果不借助对冲工具,实现绝对收益相当困难,而如果能主动运用对冲策略、股指期货作为资产管理工具,效果将会好很多。2011年,部分率先“试水”的阳光私募的表现,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创新型产品将更多出现

不同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以绝对收益为追求目标。尽管2011年实现正收益的阳光私募仅为一成左右,但是一些在投资策略上采取创新的阳光私募,收益率排名相对靠前,整体表现受市场影响相对较小,有的甚至依靠对冲工具在下行市场中渐入佳境。

彭炜表示,在西方市场,对冲基金相对比较活跃,通过运用长短仓、宏观对冲、中性策略以及量化投资等策略而获得稳健表现。“从发展上看,国内的阳光私募绝大部分都在往这个方向走,从绝对收益角度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更好地替投资者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约有50余家私募基金运用了股指期货、融券等对冲工具。朱雀投资旗下的“朱雀丁远指数中性”可算是一个例子。尽管该产品推出的时间还未满一年,表现还需进一步观察,但推出后八个月来的表现,远跑赢大盘,也跑赢了同公司同期发行的其它产品,以期指作为管理工具的投资策略,功不可没。

彭炜表示,目前中国的基金行业不论私募还是公募,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投资手段单一,“靠天吃饭”成为弊端。从海外对冲基金的发展看,竞争的是绝对收益而不是相对排名,对投资者要有一个好的回报,就必须引进一些可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中国的基金行业也会分化,逐渐转变成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类似“朱雀丁远指数中性”这样的创新产品在2012年将会更多的出现。

不过,阳光私募投资策略的创新之路并非一马平川,仍任重而道远。仓位的限制是一方面。2011年7月份,《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指引》出台,但其对信托产品参与股指期货的仓位却有严格的限制,卖出期指合约总额不得超过其权益类证券总市值的20%,买入期指合约价值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阳光私募只能完成部分对冲。

仓位比例受限,对市场流动性也会有影响。如果流动性不够,市场容量有限,资金量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后很难找对手盘,只能是选择性、渐进性进入。

人才、研发、IT等软件建设尚需提高。要成为真正的对冲基金,后台运作需要非常完备的数量化研究体系,涉及到模型构建、全市场个股监控、头寸计算等一系列严谨科学的流程,而目前基金公司在这些技术性环节包括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准备并不充分。

彭炜
国泰君安期货公司金融理财部总经理彭炜

  早介入早受益

对于投资者来说,参与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基本上都是百万级资产以上的高端客户群,虽然投资经验相对比较丰富,但对于创新型的私募,还是观望者远多于尝试者。

中国股市发展20年,传统的多头策略已经深入人心,很多投资者的要求就是熊市中少亏点,牛市中多涨点。突然有了对冲这个新式武器后,投资者接受起来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推荐产品的过程中,私募基金也会花很大的精力来让投资者了解基金的运作原理、如何对冲风险等细节。

尽管还存在一定的制约,但《指引》的出台,已经为私募运用对冲策略和对冲工具打开了一扇“窗”,且预计政策还会渐渐“开门”。彭炜表示,综合对比,国内机构中,阳光私募最有可能成为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不妨借着“开窗”的机会,尽早入市“试水”,熟悉市场,在人才储备、信息技术、风险控制、投资者培育等各方面做好准备,一旦后期政策法规逐步放宽,阳光私募基金向对冲基金的转变将出现跨越式的发展。

对于2012年的大势,彭炜认为,“最紧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个股尤其是蓝筹股的价值将逐渐回归,市场在表现形式上,或将是宽幅震荡。在这个背景下,运用中性策略、宏观对冲等投资策略的阳光私募必将大有可为,成为2012年行业的最大亮点之一。

“震荡市格局下,阳光私募运用对冲策略的比例会缓慢增长,但市场迟早会有一波牛市到来,真正意义上的对冲基金也将应运而生,出现大发展。而期货市场也将为对冲基金提供更多的管理工具,如利率期货、汇率期货、股票期权、股指期权等。”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