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银行理财

时间:2014-04-16 15:31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440 次

作者:胡琼   来源:投资有道11年2月刊

  在银行理财“财富效应”的背后,纠纷随之而来。理财产品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巨额亏损的结果常常让投资者的预期落空,银行理财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从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款外币和人民币理财产品至今,银行理财已经走过近七个年头。

七年中,理财产品不仅成为很多人的有效投资渠道,同时也为银行投资收益结合的转变带来重要的贡献。

第三只眼睛看银行理财

然而,在“财富效应”的背后,理财纠纷随之而来。银行理财产品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巨额亏损的实际结果常常让投资者的预期落空,银行理财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有人说,现在的银行理财产品过多依赖银行品牌效应,这实际上有很大信誉风险。

有人说,对银行的理财产品既要鼓励创新,又要提高他们维护投资者权益的社会责任,即安全与创新并举、规范与发展同步。

还有人说,银行理财应该回归资产管理本质,不应该追随市场和政策的形势不断“创新”。

那么,银行理财产品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银行理财究竟有没有“迷失”?

跳出银行和投资者之外,第三方怎样看待当前的银行理财呢?

针对这个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诺亚财富高级研究员李要深;Wind资讯(下称万得)以及上海市银监局的相关负责人。

  李要深:银行产品应以稳健型为主

《投资有道》:请您概括一下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以及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李要深:银行是投资者较为熟悉的投资渠道之一,基本形态即“三低”:“低门槛、低风险、低收益”。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大多风险承受能力偏低,或是追求稳健为主。

此前,大量高风险客户集聚银行理财渠道,会倒逼银行去做高风险投资,这对发展初期的银行理财是不利的。

银行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资产管理的角色,做好客户的管理,因为客户是它最大的优势。银行最初就是利用资金业务的优势,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的服务,2004年后才逐渐发展到个人客户理财。所以银行应该把大部分产品做成稳健型的,也可以做少量风险较高的产品,但最重要的是要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人。

《投资有道》:怎样看待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为什么经常会出现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相差甚远的现象?

李要深:目前关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争论大多集中在结构性产品上。而债券,票据类产品因为结构简单,所以收益相对稳定,产品收益也是可预期的。

我相信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诉都集中在结构型产品上面,因为结构性产品的特征决定了其风险不可控。首先是银行自己不可控:很多银行的结构性产品并不是自己设计的,银行只是一个代销的角色,对产品本身不了解。其次,投资者自己不可控:结构性产品设计非常复杂,一般投资者很难真正看懂。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是在银行销售人员的推荐下购买的,因此一旦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很容易产生纠纷。

《投资有道》: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和银行打官司,没几个能赢的。”为什么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维权缺乏信心?

李要深:主要原因是银行的地位强势。表面看,市场上理财产品种类很多,但其实就那么几家主要的银行在做,这块市场还不够开放。

另外,银行在很多方面都存在“霸王条款”的现象。比如在兑付前,预期的收益情况没有途径知晓或查询。投资者处于投资盲区,理财运营失去有效约束。银行理财成为“只卖不理”的业务。

还有,很多产品说明书上赫然显现这样的说明条款:“理财资产运作超过最高年化收益率的部分作为银行投资管理费用。”也就是说产品资金亏损则由投资者承担,多赚了则归银行所有。这明显不平等,面对银行理财,投资者似乎只能被动地接受投资的结果。

因此,监管部门要及时发布投资警示,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同时加大对银行理财产品监管和审查的力度,加强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

《投资有道》: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哪些主要的变化?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如何?

李要深:最大的变化是银信合作迅速萎缩,结构性产品不那么好做了,稳健型产品增多,导致银行整体收益降低。

2011年,随着央行宣布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未来包括债券类理财产品在内的稳健型产品收益率可能会随之上调。在银信合作业务新规的制约下,以债券类和组合类为投资对象的产品将会增加,但不排除明年信贷类产品发行量回升的可能性。

因此,低风险、低收益的债券类产品会继续一枝独秀,同时高流动性的优势也会延续。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品种,超短期(7天以内)的产品更是银行理财的独家秘籍。

  万得:利率、债券、信贷将成主战场

《投资有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如何?

万得: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理财产品发行数量成倍增长,产品种类丰富,但同质化竞争严重。

理财产品委托期趋短,年化预期收益率逐年下降。

保本固定型理财产品占比开始出现大幅反弹,从2009年的15.94%升至25.61%。

披露实际收益率产品占比继续下降。银行产品收益披露质量在经历2008年大幅改善后,于2009和2010年出现持续恶化,2010年缺少实际收益产品占该年度到期理财产品占比从57.66%升至66.98%。

《投资有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走低的原因有哪些?

万得: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偏低有以下几个原因:

利率的下降和股票市场的黯淡。

汇市波动率上升。从2010年的汇率挂钩类来看,多挂钩于欧元兑美元和美元兑日元,结构类型多是看涨类或者球道结构,即看跌波动率,不幸的是自从次贷危机以后汇市波动率明显上升,2010年恰逢欧债危机,波动率开始翘头,这也打压了这部分产品的收益率。

产品期限趋短。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委托期逐年下降是年度平均收益率趋低的重要推手。

《投资有道》:随着信托理财的崛起和银信合作收紧,不少投资者已经开始关注信托理财带来的高收益,此类理财产品到底风险如何?2011年能否延续此前的高收益?

万得:目前阳光私募基金收益率良莠不齐,虽然在波动率方面上表现略强于公募基金,但是在下行风险的样本分布依然没有明显强于公募基金的表现。因此从投资风险的角度来分析,私募基金即信托理财的投资风险依然略高。

关于信托类理财产品能否继续保持如此之高的收益率,我现在并不能给予很确定的答案,这要看主要投资标的A股市场在未来几年的表现。

总体来说,信托理财即阳光私募依然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理财产品,并且根据最近《基金法》修改方面得来的信息,未来阳光化私募基金将会纳入到监管体系当中,国家也有意重点扶持其迅速发展,因此信托理财是未来可以被投资者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

《投资有道》:请预测和分析一下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的走势?

万得:2010年央行2次加息,6次提高准备金率,让市场再次进入加息通道。在此背景下,投资者更注重资产流动性,因此银行也会推出短期理财产品顺应投资者需求。

在基础资产投资方面,据Wind统计,2011年到期产品中利率型2920款,占27.55%,居第一;债券型2435款,占22.97%,居次席;信贷资产1369款,占12.92%,居第三。涉及2项投资领域的理财产品,“利率+债券”以及“信贷资产+债券”的双组合理财产品成为理财产品中的主力。涉及3项及以上的多为“票据+其他+债券”和“利率+票据+信托贷款+债券”。

因此,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利率、债券、信贷资产这三大投资领域将成为各家银行2011年理财产品的投资主战场。

银监局:纠纷多出现在销售环节

《投资有道》:12月份,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80件银行理财纠纷案的情况,法院特意为此召开发布会,在以往很少见,这是否意味着银行理财纠纷日益严重?

上海银监局:根据我们的了解,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纠纷是逐年递减的。根据上海银监局信访办的统计数据来看,从2008年到2010年,涉及理财产品的投诉占比为11.72%、9.14%、6.73%,数量和比例都在逐年下降,远在信用卡、房贷等热门投诉之后。

在过去几年里,上海个人理财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行理财产品在数量、质量上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理财队伍也日渐扩大。理财产品在居民个人资产配置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另外,零收益以及负收益产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产品提前终止的情况明显减少。

《投资有道》:目前理财纠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银监局有何解决办法?

上海银监局:客户和银行间的纠纷最多的出现在销售环节。另外,在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中,产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商业银行应从产品研发和销售两个关键的环节入手,提升产品质量,规范产品销售,以保证理财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几年来,上海银监局也严格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商业银行持续开展产品的销售服务。

另外,还要培养投资者本身的风险意识,树立“谨慎投资,买者自负”的正确理财观念。投资者要知道,既可从理财产品中获得收益,同时也要自己承担风险。培育投资者理性投资理念是个人理财市场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