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定造频频股权质押以解资金危机 公告或现“乌龙”

时间:2018-04-13 17:07 栏目:封面故事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8,824 次

近期,有这么一家公司在短短一个月内,公司实控人连续进行了两次股权质押,并搭上了公司设备和土地,合计融资金额高达5400万人民币。如此频繁进行股权质押融资,看来公司确实流动性遭遇危机。另外,公告中或许出现了乌龙事件。

广东通力定造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通力定造,证券代码:839336.OC)2月23日补发了一则公告,就2月13日公司大股东温丽蓉利用其所持股份质押融资一事做了全面的披露。而这是公司新年开始以来第2笔股权质押融资。

通力定造是一家主要从事特种彩色包装纸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制造业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妆品、酒类、手提袋、书签、服饰吊牌、智能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高级音响等产品包装之中。1999年11月8日成立于广东,2016年10月14日在股转系统挂牌。

2017年半年报显示,公司去年上半年总收入0.63亿元,同比增长34.6%,净利润0.103亿元,同比增长152%。截至去年年中,公司总资产2.4亿元,资产负债率28.5%。如此看来,公司算得上一家稳定经营、持续盈利的企业,可这样一家企业为何需要频频融资呢?

银行借款还不够,再以售后回租融资

股权质押本是企业或者企业大股东进行融资和增加资本流动性的一种手段,但同时这种融资方式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较大的风险。而本文主角通力定造却在今年1月15日和2月13日连续通过两位大股东手中的股权质押融资合计5400万元,看来公司资金确实紧张。首先是今年1月15日,广州中科粤创孵化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粤创)为通力定造向银行申请2000万元的授信额度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而公司第一大股东温国明则向中科粤创提供8,000,000股的股权质押担保,其担保股本占公司总股本12.12%。公司在其后的披露中表示本次股权质押用于缓解公司流动资金压力,不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变化。

显然第一次融资获得的2000万元还不够资金周转,一个月不到,2月13日,公司另一实控人第二大股东温丽蓉质押 2,000,000 股给广东粤科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科粤科融资),配合天堂镇S113公路南侧的一处土地使用权作为担保,以浅层微处理生产线设备、部份造纸设备、部份公用工程设备等各类机械设备作为售出回租标的从粤科融资获得3400万元,租赁期限为36个月。

反观这两次融资手法,笔者疑虑颇多。第一次公司通过和中科粤创担保从银行中借出2000万,令笔者不解的是,如果通力定造不通过第三方公司,直接以其担保的8,000,000股质押给银行贷款,按照当时每股10元的价位和较低的折扣率0.3(市面上股权质押融资折扣率正常为0.3到0.6)计算,也至少可以贷到2400万元。如此大费周章却只贷到了2000万,是否是因为通力定造在和银行贷款过程中遇到一些阻力呢。

同样令笔者不解的是,对于一家市值两亿多的制造业企业而言,2000万还不能解决燃眉之急吗,为什么一个月还没到,便又再次寻找融资,不惜以股权质押、土地抵押和设备售后回租的形式,一口气融资3400万。为此笔者分析了通力定造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不如往年,短期周转显狼狈之态

翻开通力定造去年的半年报,发现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还算马马虎虎,但和2016年的高业绩相比真是退步了不少。除了收入和利润同期相比有所增加外,盈利能力上总资产回报率(ROA)从2016年的13.46%下跌到5.67%,每股收益从原先的0.33元每股下滑至0.18元每股,而在成长能力上,利润同比增长率从245.15%降至72.46%。

可话又说回来,业绩增长虽然不如去年,但资本回报率也还算是个正值,利率增长率也不低,这些经营成果的下滑并不能解释企业的频频融资行为,那么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如何呢?看到这里,笔者似乎找到了答案。流动比率上公司从去年的2.86降到了1.62,速动比率从2.23跌至1.08,近乎腰斩的下滑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着原先可以无压力偿还的短期债务如今有接近一半出现了周转问题。同时营运能力方面,存货的周转天数从21.73天增加到了260.17天,增长了10倍多。而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几年来一直都为负,报告显示,2016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净流出1200万元,2017年中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净流出770多万元,以此看来,公司确实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怪不得公司要频频融资呢。补发声明或有错误,自搞乌龙还是迫于压力解除质押?

此外,笔者发现通力定造2月23日发布的关于补发股权质押公告的声明中有这么一句,“上述事项未及时披露,亦未告知券商。现将该解除股权质押事项予以补充披露。”而笔者翻阅公司之前所有公告都未能发现与此次股权质押相关的解除或者终止事项。所以笔者大胆猜测大概率可能是企业自己搞了乌龙,是公告相关发布人员的失误罢了,多了“解除”二字。

当然或许有可能此声明并没有笔误,而是企业事实上的确终止了此次股权质押,只是尚在流程中,所以还未发布详细信息。那么这样的话,董事会急于融资又匆匆终止,是否有可能是迫于监管的压力呢?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