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4-16 14:39 栏目:专栏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432 次
作者:陈季冰 来源:投资有道11年1月刊
他们的想法不是毫无道理的:财政紧缩必然意味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投资(如修桥铺路)和福利支出(如义务教育)的减少,进而影响到市场需求及信心、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就业水平,并降低整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对中国领导人来说,紧缩还会带来最令人担心的后果——社会矛盾的显性化和尖锐化。因此,即便不是铁杆的凯恩斯主义者,如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财经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这样的人士,也都对财政紧缩政策心存疑虑。
我个人认为,不能笼统地谈论紧缩政策的利弊及可行性,而应当对政府债务问题进行准确的区分。例如,表面上同样是惊人赤字比例,希腊和葡萄牙(一定程度上还有西班牙和意大利)属于一类,基本上是政府理财不当、收支无度造成的。而爱尔兰和英国属于性质非常不同的“另类”,尤以爱尔兰为典型,其巨额负债并非源于政府乱花钱,而是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错误政策。说句公道话,爱尔兰政府收支一向基本稳健,只是银行体系不断上升的呆坏帐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窟窿,把急于救助它们的国家财政拖向了深渊。作为法治健全、政府治理良好的国家,英国和美国目前的赤字情况也属于后者。
作了上述区分以后,答案就比较清晰了。对希腊类来说,紧缩是必须的。只有紧缩才能带来有益的改革,否则即便注入再多的钱,也会被挥霍掉。而对于爱尔兰类来说,则要进一步审慎分析其金融系统的风险究竟大到何种程度?援救它们的成本与让它们倒掉造成的损失究竟作何取舍?相对而言,爱尔兰政府本身的财政收支没有太大的问题,因此只要外部注入的流动性助其度过了眼前的难关,它的经济就有可能在不长的时期内自我修复。显然,伯南克看待当前的美国经济时所持的也是这种观点。
在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当今世界上前三大经济体——欧洲、美国和中国——正日益显示出分道扬镳的迹象:美国是坚决的“输血派”,欧洲是无可奈何的“紧缩派”,站在这两个极端中间的中国,则基于通胀风险开始师从英国,艰难地从“输血”向“紧缩”转变。不管它们各自的前景和成效如何,这种政策上的分道扬镳本身就可喜地表明,各经济体的决策者对危机的认识正在深化。就像人生病一样,同样的症状,但由于千差万别的体质和病因,药方和剂量自然也不应依样画葫芦。
但在另一方面,不同经济体政策的分道扬镳会产生相互消长的不确定效应,这给未来全球经济走出危机、转入复苏增添了更大的复杂性。
(陈季冰 1967年12月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上海经济报副总编辑、东方早报副主编,现就职于上海商报社。著有从近现代历史出发探讨“中国崛起”问题的通俗学术著作《下一站:中国》。Email:chen_julian1967@hotmail.com )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李总威武
香港高原资本国际金融集团被骗子打
1
sad
[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