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5-04 16:35 栏目:楼市观察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857 次
本文标签: 旅游地产
作者:顾慧妍 来源:投资有道12年6月刊
没有龙头,没有方向,国内旅游地产市场发展“野蛮生长”难以避免。如今,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这个产业的机遇,但机遇背后更多的是高风险。
“野蛮生长”是当下旅游地产的发展状态,没有龙头,没有方向,因此这个市场发展成这样的态势根本难以避免。
首创、海航、中信、中旅、华侨城、珠江地产、天鸿、万科、万达、万通、青岛汇泉旅业等国内50多家知名房企涉足旅游地产,涉及项目金额超过3000亿元。
在这些房企中,华侨城是一个成功个体,但有业内人士认为,长期来看,其并不能作为未来房企学习的范本,或者这么说,曾经作为成功的案例的“东部华侨城”已经出现了衰落态势。
目前,旅游地产项目的短暂盈利更多是出售地产项目以获利,但对于房企来说,他们所要面对更多的是长期的经营与概念的推陈出新。那么,资金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这个产业的机遇,而机遇背后更多的是高风险。“旅游地产一旦经营失败即是万劫不复。”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地产运营研究所所长蔡为民如是说。
低廉的拿地成本
旅游地产开发首先面临的是拿地成本。相对低廉的拿地成本是吸引众多开发商进入旅游地产的一大诱惑。
“旅游地产用地太便宜,地方政府送给你都敢,反正也是荒地一片给你开发,即使经营不下去,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好事,至少催熟了一块地。”蔡为民表示。
事实上,旅游开发作为提升片区面貌的重要途径为当地府所重视,因此,能够获得较为廉价的土地,对于开发企业来说,可有效降低公司拿地成本。同时,当前各地完善招拍挂制度,大量土地采取“综合条件最优者得”而不是“价高者得”,则从客观上有利降低公司拿地成本。可见,相对于“价高者得”的住宅地产,旅游地产的土地成本相对较低。
作为旅游地产的先驱华侨城,也曾被指以低价获得土地。一般来说,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35%至40%。因此,当土地成本获得削减的情况下,房企开发的成本也相当于削减了很大一部分。
这或许就是旅游地产遭到热捧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可能现在的地价在经历过一轮涨幅后已经没有那么低廉。
不可持续的“万达模式”
在人类发展伊始,圈地是其本能选择。这也是旅游地产开发商最为青睐的盈利模式。
海南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而这些沙岸几乎已经被瓜分殆尽。
作为“国际生态旅游岛”的海南,自然成为旅游地产的集中区。同时,地产项目的泛滥,也使其成为旅游地产的“重灾区”。
这或许就是旅游地产的“万达模式”:圈地——盖楼——出售。不是在经营旅游,而是在经营地产。在圈地之后注重眼前利益,缺乏长期规划是目前旅游地产开发最大的诟病。
江苏吴江福禄贝尔科幻乐园由台商投资10亿美元,旨在建成一个高级公园,同时发展幼儿园教育。园区规划者认为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上海等城市市民会成为理所当然的市场主体。盲目乐观使其开业后市场远远达不到预期规模,人均日游客量不足150人,最后不得不倒闭。
海南中华民族文化村位于海南省通什市,占地600亩,投资1亿元人民币,建有23个民族村,共计景点上百个。其环境质量、园林建筑、文化内涵和娱乐设施等均属上乘。然而自从1997年上半年开业以后,由于客源市场判断失误和不良的市场竞争环境,结果每日接待游客仅200人,不得已在开业8个月后申请停业。
以上种种例子说明,盲目圈地使得旅游地产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加大了风险。据上海易居研究院数据显示,以主题乐园为例,目前国内主题公园有1000家左右。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09年监测显示,国内的主题公园有30%处于亏损状态,45%持平,仅15%会有盈利。
圈地仅是旅游地产的一种盈利模式。另一种模式,即是借旅游地产之名,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推销旅游地产主题项目周边的房地产。往往购得此种类型物业的投资者,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度假与升值目的,最后的结果却是“高空置率”,最终或将造成举步维艰。
一位接近某著名旅游地产开发企业的人士称,目前采用此种较为初级的盈利模式,亦是无奈。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很多做旅游地产的开发企业一般都由做住宅地产转型而来。“长时间的住宅地产的开发习性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同时,政策面对于这个行业亦缺乏一定的规整与管控,这个产业在短期内突然爆发,后期无论是消化还是经营都会有重大问题。
蔡为民称,如果海南按照如此态势发展下去,或许会重演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崩盘局面。
没钱,就是“死”
盈利的前提是生存,对于旅游地产来说,没钱就是个“死”。
住宅地产可以破产,可以降价。旅游地产经营不下去就成了烂摊子,那就是万劫不复。
从中国整体的经济形势来看,对于房地产开发,资金口已经卡到让开发商无法动弹。可见,资金的收紧对于旅游地产的后期经营维护,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众多房企被指因旅游地产的布局,而使其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2011年雅居乐在海南大规模布局旅游地产,进行攻城略地,在此背景下亦推高雅居乐的负债率。据其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其净负债比率为68%,但加上未付土地款及税款,经调整净负债率高达115%。
蔡为民认为,即使通过出售其地产项目,这一部分资金中的很大一部分必须回到经营环节中,这样的资金是周而复始的。“在资金渠道都被隔断的情况下,开发商目前是自持资金,当资金用完,那么就是个死。”蔡说道。
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公司首席投资官张建认为,在这几年炒的风生水起的REITS,在中国却无法实行。
张建表示,目前旅游地产投资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于投资者的“退出”问题。退出机制不完善,甚至是没有退出机制,这对于旅游地产投资者来说是一大壁垒。“很多大型商场,乃致于万达广场都无法上市,投资者将如何退出。”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产权销售或为旅游地产进入资本市场的一剂良方。一半用于出售,一半则沉淀下来持续经营,出售的物业可与投资者签订长期协议帮助其维护经营。这样一方面可回笼资金进行周转,一方面亦能够获得投资者的青睐。
需求与政府层面的支持
即便是问题重重,但按照目前住宅与商业地产发展相对饱和的情况下,旅游、养老、产业、度假等必然会成为未来房地产发展的重头戏。
需求与政府,这两方依旧支持着旅游地产具有“看起来很美”的发展前景。
从需求层面来说,基强联行投资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马怡雯向记者表示,不同的人均GDP会对应不同的旅游形式,人均GDP在1000美金对应是观光旅游,2000美金对应是休闲旅游,3000美金对应的是度假旅游,当人均GDP达成5000美金的时候旅游度假将向高端倾斜。因此在人均GDP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旅游度假的需求将愈发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至少有27个省区市制订的“十二五”规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第三产业中的领头产业,这是政策面的绝对支持。
马怡雯认为,从政府层面来说,旅游地产在拉动GDP以及增加税收与就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她表示,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来看,也是希望把旅游业初步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18%到25%,在香港则占到9.5%,但中国现在不到4%,离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国际经验表明,一个人旅游基本上会拉动5个人就业,如华侨城,其建成后产生的税收为6.6亿元,带动产生的税收为16.9亿元,直接间接创造的就业大约为2.4万个就业岗位。
以上数据表明,对政府来说,无论是拉动GDP还是创造就业并因此产生的一些税收,对政府而言,旅游产业是政府非常希望能够长线发展的产业。
可见,随着泛旅游与超地产相结合时代的来临,旅游地产逐渐成为旅游区域打造和房地产经营的交融点,从以前简单嫁接发展到为城市运营、区域开发提供支撑的新高度。但必须要警示的是,我国成规模的旅游地产项目数以千计,如果没有核心特色带动,旅游地产将面临较高风险,旅游服务型地产和旅游居住型地产亦将面临分化的可能。
最新的一些消息是:
万科投资10亿买下大辣甲岛40年租赁权,计划建成“中国马尔代夫”;中信地产相继把博鳌、太湖和天津天嘉湖地块收入囊中,着力打造旅游地产业务板块;恒大在武汉、成都等多个城市开展旅游地产项目,斥巨资建设旅游地产相关设施;世茂房地产主席许荣茂看好旅游地产,希望能将其独立上市……
而这一切,可能只是刚刚开始。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李总威武
香港高原资本国际金融集团被骗子打
1
sad
[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