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收益信托抢购潮

时间:2014-05-05 14:15 栏目:趋势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538 次

作者:罗梅芳   来源:投资有道12年8月刊

作为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忠实“粉丝”,几个月前王先生就和信托公司经理约好:只要一有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就立即电话通知他。然而,在他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信托公司时,却被告知这款原本是150万元资金门槛、预期年化收益率12%的产品,发售时已将门槛提升为300万,而且“已经被抢光了”。

“现在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卖得这么火,大家都抢着买。300万以下总共才50份的信托合同,来了这么多抢购的客户,只能提高门槛来卖了。”面对王先生的郁闷,信托经理也表示无奈。

固定收益信托抢购潮

  事实上,王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300万元起步的产品,半个小时就销售一空,这已经是普遍现象了。”一位银行理财经理介绍说,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甚至,如业内人士所反映的:“固定收益信托产品两分钟就卖出三个亿,其他买不到产品的客户正处于嗷嗷待哺的阶段。”固定收益“产品荒”的时代已经来临。

房地产产品退居非主流

自从去年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开始受宠以来,就被贴上了“跑赢CPI”的标签而受热捧。然而事与愿违的是,今年固定收益信托的发行量开始骤减。

以第一季度为例,据相关数据统计,有507只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成立,总规模为609.83亿元,相比于去年同期成立的614只产品和1012.58亿元的规模,第一季度成立的数量下降17.43%,规模下降39.77%。而截至今年4月24日,4月份成立的固定收益信托数量不及3月的一半。

其中,据华宝信托产品创新与研发中心负责人卢晓亮介绍,国内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历来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基础设施、证券(含股票质押、结构化的证券)方面,近年来工商企业也逐渐成为主流之一。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目前非房信托产品的比重已经远远高于房地产信托产品。

以华宝信托为例,“房地产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占比还不到6%,而且各个公司的占比都在往下调。”华宝信托财富管理中心总经理朱俊杰说。

其他业务总量的增长,挤占了房地产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份额。因此也造成了房地产信托产品数量的下降。

“今年不少房地产融资不走信托渠道,而是将目光转移到地产基金或是第三方理财机构方面,造成房地产信托产品的减少。”业内人士称,由于房地产信托风险高,使得一些信托公司在项目选择上也更为谨慎。

“信托公司在项目的审核上要求提高了。”卢晓亮介绍,一些相应的指标和审核都指向行业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等,同时在地域上尽量选择长三角区域,对担保措施要求也很高。在这样严格的“照妖镜”下,很多产品都被排除在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大门之外。

与此同时,只要条件允许,“信托公司一般倾向于将产品都做成单一资金类信托产品,导致集合类产品的数量下降。”

业内人士称,由于2010年推出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规定,各信托公司在进行任何业务时,都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监会监管政策导向之下,配合积极调整业务规模和业务结构,以确保在2011年12月31日前达到净资本各项指标的要求。“集合类产品在申报、程序方面较为复杂,而且需要计提的风险资本远远高于单一类信托。在这个前提下,大多信托公司选择了单一资金类的产品”。

固定收益占据半壁江山

信贷收紧和股市的不景气,给投资者的热情泼了一盆冷水,使其投资心理也趋于稳健。“这两年一直找不到更好的理财渠道,想来想去感觉也只有固定收益信托产品靠谱些,至少还能保本。”

从去年开始一直以购买固定收益信托为主的王先生,道出了这两年投资人的普遍心态,这也是大量闲钱纷纷涌入购买固定收益信托产品主要原因。

首当其冲的,是那些大企业和私营企业主。“这些企业主由于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便开始把注意力锁定在固定收益信托产品上。”一位不愿具名的信托公司销售高层透露,去年年底开始,这些掌握大量资金的企业主,就选择了单一信托的方式将资金和项目与信托公司对接,“这分食了原本就不多的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份额,使流向市场的集合类信托产品数量自然就少了。”

而更多的,是似乎全民都意识到了这是一个负利率的时代,而银行受到的管制太多,“施展不开手脚”,信托公司便趁机冒尖。

“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刚好符合了市场的逻辑。”卢晓亮介绍,在利率市场化的尝试方面,固定收益信托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在投资者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的情况下,造成了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热销。”

这样的情况也让信托公司开始对投资者“投其所好”。“对同一个投向的产品?信托公司既可以设计成不保本的产品,也可以设计成固定收益类型的产品,通过设计不同的产品与合作方谈判。”

卢晓亮介绍,目前信托公司设计的固定收益产品居多,反映了信托公司为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业务策略转变。据了解,目前在华宝信托的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就已经超过了50%的占比。

固定收益信托抢购潮

  从“刚性兑付”过渡到“基金化”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信托公司而言,他们更愿意称之为“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毕竟有投资就有风险,客户购买前,信托公司一般会做足够的风险揭示。”卢晓亮说。

然而信托公司过往业绩的证明,给客户的感觉却是买了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就犹如“上了保险”。“从我们推荐给客户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开始,从来没有未按时兑付过的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这让很多客户认为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非常稳健。”朱俊杰如是说。

与此同时,银监会也不愿意看到信托公司面临无法兑付的窘境,采取了压力测试、项目报备、控制规模速度等监管手段要求信托公司进行“刚性兑付”,这似乎为投资者撑了腰。

“虽然刚性兑付从来不会在文本里出现,但由于投资者有着固定收益的预期,加上信托公司本身也不愿意因为无法兑付而引发信誉危机,所以对项目的前期进入,期间管理,后期退出,会实行更严格的风控标准以及压力测试。”朱俊杰认为,这让投资者自然对固定收益信托产品趋之若鹜。

虽然固定收益信托产品的紧俏,让信托公司的业绩不断飙升,但信托公司对此并不过分乐观。“在投资者教育上,我们想让大家知道有投资就有风险,包括购买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也不例外。”

卢晓亮介绍,现在投资者似乎已经认定固定收益信托产品保本保收益,这与金融投资的产品属性不符。在产品的设计趋势上看,类固定收益信托产品将向基金化的信托产品发展。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