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

时间:2014-04-15 11:00 栏目:基金 编辑:投资有道 点击: 4,549 次

作者:王栩    来源:投资有道

谈起经济结构调整,多数投资者的第一反应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从历史上其它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在遭遇发展瓶颈时,政府往往会通过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带领经济整体走出困境。例如,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大力引导电气机械、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发展新兴产业是中国大势所趋。但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投资于新兴产业面临如下困难。第一,单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第二,即使新兴产业的发展得以实现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第三,新兴产业发展初期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而最后胜出者寥寥无几。因此,投资于新兴产业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并不容易。

汇添富基金优势精选 基金经理 王栩

经济结构调整大背景下中国有另一个投资思路——制造业的转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各地。然而中国制造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收益与其庞大的规模严重不相称。苹果iphone的例子则较为极端,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仅能获得大约4美元。另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上升正在进一步侵蚀中国制造的微不足道的利润。因此,转型是中国制造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在需求方面,国内消费升级是长期趋势,从宏观来看,2004年以来国内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15%左右的平均增速,在收入分配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这一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来看,国内消费是制造奇迹的土壤。例如九阳豆浆机这一个不起眼的小产品,2007年的收入接近10亿元,而2008年因毒奶粉事件收入飙升至30亿元。因此,国内消费的崛起完全能为中国制造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制造的微利与中国庞大的消费能力无疑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背后的客观原因是国内的渠道壁垒。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出口制造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但成功实现转型的制造企业寥寥无几。一个产品要进入超市、百货等成熟渠道,往往要缴纳不菲的费用(进场费、赞助费、庆典费等等),这对制造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风险。另外,国内的销售渠道往往会占用供应商的货款,对于原来只会埋头生产、风险承受力低的制造企业而言,这些无疑是巨大的障碍。

最早消费升级的服装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成功实现转型的优秀企业。随着国内消费的持续升级,我们相信在各个行业会出现类似的优秀企业,尤其是那些与生活健康、生活舒适度、精神文化消费相关的领域,可能的行业包括:服装饰品、厨卫用具、家纺、家居建材、IT制造、玩具、农业等。

因此,投资者需要通过日常生活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并从消费者、投资者的多重角度来了解、考量此类企业,从而实现成功的投资。

声明: (本文为投资有道签约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本刊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者排行